《水浒传》里那桩“智取生辰纲”,在众多桥段中堪称神来之笔。吴用一计蒙汗药,晁盖等人趁机劫财,从此揭开了梁山泊的序幕。但回过头看,这个“智取”其实风险极大——若不是押运的那位是杨志,而换成是武松,怕是晁盖那帮人,连“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
一、杨志的“谨慎”,其实最不安全
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为了重回仕途。梁中书临行前拍着胸脯说:“此去,若送得稳当,保你官复原职。”杨志心想,这可是翻身的机会啊!可他一翻身,就翻到了沟里去。
他觉得用车子押运目标太大,便改让军汉挑担子走路。结果,一行人大热天里扛着百十斤金银细软,在官道上晒得头晕眼花、脚下打飘。路人一看就知道:这伙人不是押镖的,就是倒霉的。
偏偏杨志脾气又臭。手下两个虞候好心劝说“天热歇歇脚”,他抡藤条就打,还骂人“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这一路走下来,金银没丢,兄弟的心倒先散了。
有诗曰:
炎阳似火照中天,担子千斤重似山。
若非押财能押命,怎知路上是人间?
于是当吴用那帮人挑着枣子卖酒,半真半假地热情招呼时,军汉们早已眼冒金星、舌头打结。杨志喝不喝不打紧,下头那些人可实在熬不住了——于是中计,沉醉,翻船。
二、杨志不是坏,只是“不会做人”
生辰纲之丢,并非技不如人,而是心不通人。杨志自诩名门之后,看不起这些挑担的粗汉。他觉得自己是“押运官”,他们是“苦力”,所以一切不容质疑。
他没想过,这趟差事若能顺利完成,军汉们也是出了力的;若真出了事,首先倒霉的却是他们。
他也没想过,领导得像带兵,得有人情味。古人云:“将能而兵怯者,将之罪也。”杨志虽有胆有技,却无将才。
所以,他眼中没有人,只剩任务。结果,任务就成了孤零零的一担子银子,连带押运的人心都走丢了。
三、换成武松,会怎样?
假设换成武松——那就完全是另一出戏。
先说“带人”。武松行走江湖,最会照顾人情。他初到阳谷县,先是替哥哥打点邻里,买饼果茶点请人吃。后来即便杀嫂报仇,全县上下仍有人暗中相助,连小吏都替他说好话。为什么?因为他虽凶,却厚道。
押运这种活儿,讲的就是一个“信任链”。武松若带队,先会管吃管喝,还得顺道开个会——“这趟路有风险,若遇强人,兄弟们先护货,俺挡人。”
一句话,气就顺了。军汉心里都知道,这队长讲理。
再说“警觉”。吴用那蒙汗药能瞒过谁,瞒不过武松。人家在十字坡客店里,一闻酒香就知道不对:“这酒怕是掺了水。”在景阳冈,连店家那句“老虎吃人”的劝告都被他识破是试探。换成武松,别说卖酒的,吴用那副“书生面孔”早就露馅了。
吴用若真敢上前劝酒,只怕武松一句“你这厮是做甚买卖的?”就能问到破绽。若再敢硬劝,八成得先挨他“铁拳开路”。
四、武松押纲,恐怕反客为主
假设真有这场对阵:晁盖、吴用、白胜那伙人正忙着准备蒙汗药、演戏、挑担子,忽听远处有人大喝一声:“好贼子,怎敢阻我去路!”
那一棍下去,枣摊打翻、酒瓢断裂,吴用的计策未起,先成闹剧。晁盖想上前解释,武松又一瞪眼:“休要花言巧语!”
想想看,这场“智取生辰纲”,八成就成了“武松单打七雄”。结果不但没丢纲,可能连晁盖都得留下半条命。
有诗为证:
智者机谋空纸上,英雄一棒定乾坤。
若教武松来押运,梁山怕是无人存。
五、“智取”与“误取”,全在人
其实,生辰纲的“智取”,更多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巧合。吴用固然聪明,但那一计若稍有偏差,全盘皆输。
相反,杨志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若他懂得换位思考,哪怕只肯歇息半日、让军汉喝口水,这趟差事未必不能成。
江湖上,智与勇从来不是对立的。吴用靠智得纲,武松靠勇行义。一个用蒙汗药,一个用铁拳头,但都说明了一点——人心若不稳,再好的计策也是空。
六、尾声
所以说,如果换成武松押运生辰纲——恐怕这段“智取”的传奇就不会流传千古,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也要改写。
那十万贯金银,依旧闪闪发光;只是闪光的不再是财富,而是武松那柄不讲花腔的铁棒——打得人心服口服,也打得江湖清清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