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货值28万元的储水式电热水器,在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装船,这批货物将通过“联动接卸”模式运抵上海洋山港后直接发往海外。“水运运力大,港口多条航线直达,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原先的‘陆水中转’变成了‘水水中转’,平均每标箱能节省物流成本约600元,同时也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实现出口货物即装即走。”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同样受益的还有奇瑞汽车。得益于‘联动接卸’模式,奇瑞汽车可以直接从芜湖“登船出海”,平均每台车节省物流成本约150元。
这一变化,源于安徽交通领域一场持续数年的“对标”行动。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不再满足于“跟着走”,而是主动“靠上去、融进去”,以沪苏浙为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核心,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服务群众“心联通”,十一批累计报送牵头对照学习举措46项、采信率100%,在全省政策举措成效评估中位居前列。
打通“动脉”,从“断头路”到“枢纽网”的立体攻坚
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是骨骼经脉。过去安徽曾面临省际“断头路”多、网络化程度不高的窘境。对标沪苏浙,首要在打通“动脉”,实现规划的“等标引领”和项目的“等高对接”。
“过去从宁国到浙江安吉,需要盘山绕行,费时费力。随着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安徽段已于2023年建成通车,两地车程已大幅缩短,联系更加紧密。”宣城市交通局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仅是安徽攻坚推进的多条省际高速公路之一。与此同时,G36宁洛高速等通往长三角方向的主通道正陆续完成扩容升级,旨在让连通长三角的省际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以上通行。
一组数据见证了这一“破壁”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53公里、居长三角第1,实现从“县县通高速”向“县城通高速”的新跨越;其中,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1099公里、占比17.9%,较“十三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连通长三角省际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以上通行,对接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出口20个、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出口18个。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2313公里,居长三角第2,较“十三五”末新增511公里。
“水运安徽”战略也在重塑格局。学习江苏“水运江苏”的思路,安徽不仅学其形,更学其神,进而提出了“水运安徽”战略。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阐释,“从过去‘就水运抓水运’,转变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这一理念驱动下,安徽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313公里,居长三角第2,较“十三五”末新增511公里,“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除了陆路与水路,安徽的天空也在“打破”省界。安徽已完成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相关经验被中央空管办推广。目前已建成9座通用机场,累计划设发布84个年度低空空域、70条航线,并开通了合肥至镇江、芜湖至建德等跨省低空航线。“低空航线的开通,不仅是交通方式的补充,更是为区域经济合作、旅游联动打开了新空间。”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激活“潜能”,从“物流成本”到“服务体验”的系统重构
交通的优势,最终要体现在降本增效和百姓的获得感上。安徽在对标学习中,将沪苏浙在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上的“先进打法”创造性转化,让物流“筋络”更顺畅,让出行体验更舒心。
物流降本增效,“皖货皖运”畅行天下。服务安徽“首位产业”发展,交通部门“一企一策”制定汽车企业运输保障方案。目前已建成运营2艘“7000车位”国际滚装船和5艘“330车位”内河滚装船,1-8月全省完成滚装汽车吞吐量28.3万辆、同比上升17.3%。
学习沪苏浙的“一单制”“一箱制”,安徽创建3个国家级、30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常态运行多式联运示范线路151条、铁海联运班列10条。主动推进沪皖一体化通关,沿江五港、合肥港与上海港建立“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监管模式,通关时间节约1-2天,芜湖至洋山港单箱水路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1500元。携手打造“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的沪皖航线共舱管理模式,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85%,运输费用下降近20%、运输周期缩短2天以上。
成效是显著的。今年上半年,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运输比重37.1%、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1%、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在长三角略高江苏低于浙江。正因如此,2024年,全国交通物流降本增效现场会在皖召开,肯定了安徽的探索。
出行服务提质,“暖心细节”浸润民心。对标学习,最终要让群众有感。安徽是继江浙之后,全国第3个免收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拖车、吊车服务费,每年“让利于民”约6000万元;联合发布重点节假日长三角高速公路出行指南,“一路一策”制定保通保畅方案,假日期间安徽高速“扛下所有、为爱让道”的暖心做法刷屏引流。
在公共交通方面,全省16个省辖市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合肥、宿州、铜陵、亳州达100%;提升无障碍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今年新增11条敬老爱老公交线路,新增(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车辆251辆,完成适老化改造站点160个,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此外,携手沪苏浙开通跨省毗邻公交线路53条,有效解决省际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革新“理念”,从“制度藩篱”到“发展生态”的深层变革
最深层的对标,在于思想观念和制度规则的变革。安徽在学习中意识到,必须由表及里,学其“理念思维”与“手法打法”,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执法监管领域,实现从“罚单”到“处方”的转变。学习苏浙“双书同达”“轻微免罚”做法,升级推出“三书同达”“承诺轻罚”“执法回访”等柔性执法方式,累计办理轻罚免罚案件1.19万余件、减免罚款1773.4万元。“这不仅仅是减轻企业负担,更是在传递信用有价的理念,引导行业自觉守法。”一位基层交通执法人员如是说。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标沪苏浙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安徽编制全省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事项“全省一单”,178个市县服务事项实现事项范围、申请材料、承诺时限、办理流程、办理深度的“五统一”,申请材料精减27.26%、办理时限压减86.4%,政务服务便捷度位居长三角第二。
针对皖籍船舶长年在浙营运、船员适认证书换发来回跑的问题,与宁波海事局建立“代收转办+体检互认”机制,实现内河船员证书“掌上办、就近领、送上船”,单次办证时间压缩60%以上、节约单个船员来回成本1000元以上。全省服务行业居民满意度调查连续两年蝉联第1。
用“平台思维”汇聚合力。安徽深刻领悟到,沪苏浙的强大在于体系化的打法。安徽在全国首个成立150家企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的交通运输发展联盟,组建理事会和交通工程建设、交通投(融)资、多式联运3个专业委员会,联盟成立现场即有10家我省内外贸企业与物流业合作签约;创新推出“皖通贷”融资品牌并与9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8000亿元授信额度的专项金融服务。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支持综合交通运输行业贷款余额633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4.5%,为交通强省建设注入了磅礴的金融活水。
【记者手记】
对标沪苏浙,对安徽而言,早已超越简单的“借鉴”与“模仿”,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近年来,安徽不仅是学习具体的修路架桥、政策条文,更是学习其“跳出交通看交通”的开放思维、“对标国际一流”的视野格局,以及“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改革锐气。
对照学习沪苏浙必须由表及里看本质、因地制宜重转化、系统集成强体系、主动创新促升级。就比如在长江船舶污染防治协同立法中,苏沪对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实行免费接收且上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徽没有照搬全免费模式,而是根据本省沿江五市的财力和上游情况,因地制宜规定内河船舶生活垃圾等实行免费接收,确保了基层能够“接得住”。这种实事求是的“创造性转化”,正是安徽对标学习走向成熟和深入的标志。
如今的安徽交通,正将“对照学习之形”转化为“思想理念之变”,进而激发出“高质量发展之势”。这条对标之路,不仅打通了区域的物理动脉,更激活了发展的内生潜能,让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壮阔画卷中,挥洒出愈加浓墨重彩的笔触。
(记者 史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