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牛瑞飞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编者的话:欧盟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正明显趋于强硬。上周刚结束的欧盟领导人会议聚焦俄乌问题,但27国领导人同时关注加沙脆弱的停火局势,并探讨如何让该地区实现稳定。卢森堡首相弗里登在会议期间表示:“欧洲不能只是旁观,而是要积极发挥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尽管内部意见仍不统一、决策机制掣肘依旧,但欧盟在中东问题上的一系列密集表态与行动已传递出明确信号——面对加沙局势持续紧张以及停火协议屡遭破坏,欧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呼吁克制”,而是开始以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介入地区事务。
“竭力避免在和平计划中被边缘化”
“欧盟竭力避免在加沙和平计划中被边缘化。”意大利eunews新闻网站25日刊文称,从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开始,欧盟就是这场冲突的“缺席者”。一边是美国,另一边是土耳其、卡塔尔、埃及,而欧盟在过去两年间对加沙地带的冲突“束手无策”。不过,随着美方推进就结束加沙地带冲突提出的“20点计划”,未明显参与的欧盟正急忙试图发挥作用。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中旬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针对以色列的新措施,包括制裁极端主义的以色列部长和暂停部分贸易优惠。随后,美联社披露,欧盟内部正讨论对以色列商品加征关税、冻结部分官员资产,并实施旅行禁令。这标志着欧盟在以巴问题上首次明确考虑运用经济和制裁工具。
进入10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发表声明,欢迎由美国主导的加沙停火与人质释放计划,重申“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可信路径,并强调欧盟愿意参与落实具体安排。而随后,欧盟对外行动署一份内部文件被曝光,建议欧盟“最大化在加沙的影响力”,争取加入“和平委员会”机制,在加沙战后重建与治理中发挥实质作用。同时,欧盟委员会公开呼吁以色列解除对人道援助物资的限制,南欧九国联合敦促以方“立即开放边境通道”,显示欧盟成员国对中东问题态度日趋强硬。
总体来看,欧盟正试图摆脱过去“出钱不出力”的形象,从单纯进行外交呼吁转向推动政策落实并争取参与重建。德国IT BOLTWISE新闻网报道称,欧盟在中东面临外交困境——尽管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政治参与不足,欧盟必须重新思考其角色,使其不仅被视为资金提供者,更应被视为政治参与者。
一直以来,欧盟在中东事务上强调人道主义援助、尊重国际法和促进地区稳定,以经济合作、发展支持和外交对话为主要手段。但现实的冲突和政治博弈不断提醒欧洲,单纯依靠“道义外交”难以应对复杂局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声称:“欧洲已基本失去影响力,并展现出极大的软弱。”
今年8月,欧盟高级官员首次明确使用“种族屠杀”一词指责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这一前所未有的表态,标志着欧盟在中东问题上立场的重大转向。欧洲不愿再在中东舞台上扮演“旁观者”角色,而希望以政治、经济及人道多重手段重塑其地区影响力。截至目前,包括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爱尔兰、卢森堡在内的至少过半欧盟成员国已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欧盟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叠加的结果。首先,美国外交重心东移,使欧洲担忧在中东事务中甚至在更广泛的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布鲁塞尔不希望完全附和华盛顿,而是希望在价值立场与地区影响之间找到“欧洲声音”。其次,中东冲突的溢出效应直接影响欧洲安全。难民潮、极端主义、能源供应与粮食安全问题不断牵动欧洲内政。2025年夏季,地中海难民抵达数量再度上升,令欧盟内部舆论高度关注加沙冲突的外溢风险。再次,欧盟在全球格局中的相对影响力下滑,令其战略焦虑加剧。“战略自主”已从外交口号转化为现实诉求。最后,欧盟内部政治氛围也在推动政策变化。欧洲社会对人道问题关注度上升,民间舆论与社会运动敦促政府采取更鲜明立场。多国选举政治亦推动领导人更重视对外姿态——在这种压力下,欧盟机构必须展示“能动外交”的形象,以回应民意与舆论。
历史教训让欧盟难以承受
在历史上,欧洲从未在中东地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冷战时期,中东地区的主要外部势力是美苏,欧洲共同体虽然尝试过通过外交协调介入,但缺乏统一声音。冷战结束后,欧盟以经贸、人道援助、调停等方式逐步介入中东事务,如在伊朗核问题上,欧盟成功推动签署2015年伊核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
但是,在伊拉克战争、2011年“阿拉伯之春”及叙利亚危机中,欧盟影响力相对有限。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间,欧盟侧重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支持;2016年,欧盟与土耳其签署难民协议,显示出欧盟在地区治理中的“危机管控”取向。但在军事和外交领域,欧盟始终受制于成员国分歧与一致决策机制,缺乏统一行动力。
德国中东问题专家克里斯蒂安·哈内尔特曾在《火环:欧洲如何失去中东并重新夺回它》一书中分析说,中东就像一个燃烧着许多导火索的火环,欧洲在该地区拥有政治野心,但却“太轻易地屈从于美国赋予它的角色”,为美国和平进程提供资金。此外,欧洲也误判了中东的局势,比如“阿拉伯之春”就让欧洲措手不及——因为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美国一直专注于打击恐怖主义——其结果对整个欧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德国之声报道称,虽然欧盟在伊核协议的达成中发挥了作用,但自2018年美国宣布退出该协议以及用于促进同伊朗进行非美元交易的INSTEX支付机制崩溃以来,欧盟在对伊朗贸易中缺乏强大的经济筹码。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的分歧也是绕不开的问题。这既源于历史文化差异,也与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基于宗教与历史情感、能源、贸易等不同方面的考量,欧盟各成员国与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并不相同。德国、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国倾向于谨慎处理与以色列的关系,强调安全与历史责任;而西班牙、爱尔兰、瑞典、比利时等国则更为积极,呼吁对以方行为采取限制措施,并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则力求在外交调解与现实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意大利与希腊则更关注移民与能源通道安全。这种“多声部外交”使欧盟在每次重大危机中都难以迅速达成统一立场。
此外,欧盟的对外政策需要27国一致同意,决策过程往往趋于妥协和保守。即使在舆论与人道压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要达成一致行动仍面临结构性障碍。
不过,据《环球时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观察,欧盟成员国近年来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缓和迹象。一方面,人道危机与冲突外溢促使更多国家认识到“保持沉默的代价”;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与对外行动署正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政策协调,例如审查欧以协会协议、研究贸易限制等手段。这些努力虽未彻底消除分歧,却表明欧盟在逐步形成更具行动力的共同立场。
正尝试通过多层次手段进入中东
“欧洲必须在中东事务中摆脱旁观者角色。”西班牙政治家、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今年6月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刊文称,欧盟需要为解决巴以冲突制定更加强有力的计划。“欧洲寻求在加沙发挥作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欧盟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援助捐助方,同时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中间者”位置凸显了欧盟的潜在影响力。
欧盟正尝试通过多层次手段进入中东。一是强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欧盟深知,若想在地区拥有影响力,必须依托区域伙伴。近年来,欧盟与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等国的政治与经济对话显著加强。去年3月,欧盟与埃及的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点支持埃及经济复苏、阻止非法移民,并确保地中海天然气供应安全。欧盟与约旦、黎巴嫩等国的合作则集中于难民安置与人道援助。通过发展合作、气候项目和绿色转型投资,欧盟正努力构建“合作稳定圈”,以经济纽带增强政治话语权。
二是借助国际法与多边机制,维护规则秩序。欧盟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政治解决,反对任何单边改变现状的行为。无论在加沙、叙利亚,还是也门问题上,欧盟都强调国际人道法的不可侵犯性,呼吁设立国际调查机制。通过“规则塑造力”,欧盟希望在道义与法律层面确立地区影响。
三是以经济和政治工具施压。欧盟是以色列及阿拉伯国家的重要经贸伙伴,拥有制裁、援助、市场准入等政策杠杆。上个月,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暂停部分对以色列的贸易优惠,以此作为政治信号;同时,布鲁塞尔也在研究将援助资金与冲突缓和挂钩的机制,以实现“援助有条件、合作有约束”的政策转型。
四是倡导“意愿联盟”机制。面对一致决策的限制,一些国家积极主张建立由志同道合成员组成的“先行机制”,在外交表态、人道援助或停火倡议上率先行动。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已多次倡议形成“行动小组”,推动欧盟在联合国层面统一声音;法国和德国则探索通过欧盟框架外的合作机制,推动实现地区稳定。虽然这种方式难以替代欧盟整体政策,但在实际行动上能为欧盟外交注入灵活性。
欧盟在中东的“角色转型”,既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现实选择。欧盟的目标,并非通过军事干预主导局势,而是以“规则、合作、援助”的综合力量,在中东塑造一种可持续的和平秩序。面对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欧洲能否真正实现“从呼吁到行动”的跨越,取决于它能否在内部凝聚共识、在外部赢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