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小康目标。
【本文摘要】
提出小康目标,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五五”计划(1976—1980年)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科学编制“六五”计划提供了指引。回顾小康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历程,有助于我国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大平正芳问邓小平: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经过思考,明确回答:“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用“小康”这一概念作为我国的发展目标,老百姓感到亲切,易于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提出小康目标,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五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向好,但“急躁冒进”问题又开始出现:我国加快从国外引进项目,造成了财政困难,被称为“洋冒进”。1979年我国财政赤字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的货币发行量接近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小康目标提出后,又经过实地调研和谨慎调整,才最终被确定下来。1980年6、7月间,邓小平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调研,“一个省一个省算账”;经过实地调研,“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于是又进行了调整。1980年10月,小康目标被调整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被确定下来。
为防止“急躁冒进”,“六五”计划(1981-1985)的编制更为严谨。“六五”计划编制了3次,经多轮修订,其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六五”计划没有设立过高的经济指标: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速都控制在4%。实践证明,“六五”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中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小康目标为我国编制五年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引。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我国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顾小康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历程,有助于我国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