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赛课活动中,借班上课是常事。教师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新面孔,常常心里没底。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他们的思维习惯怎样?什么样的方法能打动他们?这些都是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敏锐观察、灵活应变的教学智慧,能从学生的眼神、回答和沉默中读懂信息,果断调整航向。
记得有一次借班上课,我原计划让学生分组讨论,但看到学生茫然对视时,我立刻明白,他们缺乏讨论的基础。于是我马上改变方法,转而由我带领,提出一连串小问题,一步步搭建思维的台阶。这个临时的改变,恰恰回到了教学的根本,那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共同的探索。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有时反而是宝贵的资源。学生一个错误的回答,可能暴露了普遍的问题。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也许能打开新的思路。教师若能放下必须讲完教案的包袱,真正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教学就活了起来。
那么,这种教学智慧如何练就呢?
一要学科功底扎实。教师自己对知识吃得透,才能在学生思路卡壳时及时点拨,做到游刃有余。
二要观察细致入微。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哪个学生皱起了眉,哪个学生欲言又止,台下细微的声响,都是重要的信号。读懂这些,才能对症下药。
三要方法库丰富。一种方法不行,马上能有别的选择,可以是化整为零的讲解,可以是生动的情景比喻,也可以是联系生活的类比。手里办法多,心里就不慌。
当然,强调灵活不是否定备课。备课依然重要,但思路可以不同。好的备课不是写下僵硬的流程,而是预判各种可能,准备一个更有弹性的方案。核心目标明确,同时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
借班上课,就像一场临场考试。它测试的不仅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应变能力。它要求教师接纳不确定性,既要精心准备,又能顺势而为,锤炼教学匠心。
(作者系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5版
作者:董文洲
上一篇:当下投资,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