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在宋元明清形成了发达的社会文化,历史文献总体数量不少,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一是在松江、嘉定这样全国闻名的文化生产高地,诞生了一批一流的政治家和学者,如嘉定的钱大昕、王鸣盛,但他们是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研究学术,较少谈论本地历史,如有也只是规模很小的一部分副产品。
二是时间上的不平衡。记录上海地区历史的书籍,总体来说要到明清以后才较为丰富。嘉定南宋1217年建城,1340年有了第一本方志《至元练川志》,但现已不存。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是明中期1509年都穆的《练川图记》。但明清以后,记录嘉定和松江的书籍就多了起来。
三是区域上的不平衡。文献以松江最为丰富,嘉定、金山、浦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对上海历史文献的整理,我们在继续努力,我主持的《上海史文献资料丛刊(第二辑)》也即将出版。但关于上海历史的文献还有很多,单靠学者的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有待各方共同努力,有序推进。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梳理文脉、出版丛书,而上海对本地历史文献的整理多以区为单位,目前松江、金山等一些区正在努力进行,当然这是与这些区县丰厚的人文积累有关,但如能从上海全市整体层面规划整理文化遗产,想必更能提高上海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起到更大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