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旅客在乘坐飞机的时候,都喜欢选择靠窗的座位,来欣赏空中的风景。当你望向窗外的云海时,你是否注意到飞机的舷窗大多都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设计?为什么舷窗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飞机舷窗上还有细如针尖的小孔,它是做什么用的?小小的飞机舷窗背后,蕴藏着哪些科学设计呢?
客机舷窗为何都是圆形或椭圆形?
刚才我们提到,现在的客机舷窗,都是圆形或椭圆形,据了解,早期的客机舷窗其实用过传统的方形,那作出形状的改变,是为什么呢?
客机舷窗的形状,并非一开始就是如今的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的喷气式客机,如英国的“彗星”号,波音707机型,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方形舷窗。然而,经过多年的飞行验证和调查,显示这些方形舷窗的窗角会给飞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东航技术虹桥基地空客航线一分部技术经理 刘建辉:正方形的话是四个角上承载关键的应力点,那一旦内外压差过大,或者是颠簸,或者是一些外界的外力出现的情况下,会导致角上的应力集中,蒙皮会产生一个应力损伤,长期以来的话就会渐渐产生损伤,或者漏气,或者是一些结构件的损坏。
刘建辉告诉记者,圆形或椭圆形的设计可以让压力沿着平滑的曲线均匀地分散到整个机身,完美地解决了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也为乘客提供了更大的垂直视野。
东航技术虹桥基地空客航线一分部技术经理 刘建辉:圆形的话它压力是分散的,设计上是安全的,最大程度上缓解蒙皮上的承载压力。另外一个圆形对旅客来说也是比较好的,有一个弧线视角,比较大,所以说后期的飞机全部改成圆形了。
飞机舷窗上为什么会有个“小孔”?
除了形状,细心的旅客还会发现舷窗玻璃上有一个细如针尖的小孔。根据我们的常识,有孔洞的结构往往强度和可靠性会发生下降,那飞机舷窗上为什么会有个“小孔”呢?它是用来干吗的?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孔,却是舷窗安全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工程师们通常称它为“呼吸孔”或“排气孔”。
东航技术虹桥基地空客航线一分部技术经理 刘建辉:飞机窗户有三层,最外层叫结构层,它承载了大概在巡航高度上90%的压力,中间层承担一部分的压力,它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外层。靠近旅客的这层就是装饰层、防磨层。在空中的时候外界气压是比较低的,大概0.2个帕,小洞其实就叫泄压保护孔,内外压差比较大,小孔的话就会平衡内层跟外层的一个压力。
当飞机爬升,外界气压急剧降低时,客舱内的高压空气会通过这个小孔,缓慢地流入内外层玻璃之间的空隙,确保大部分舱内压力由最坚固的外层玻璃承担,从而保护了内层和中间层玻璃,防止它们因压力过大而变形或破裂。让外层玻璃成为真正的“承重担当”,如果外层受损,中间层仍能暂时维持舱压,给飞行员赢得宝贵的应急时间,让飞机下降到安全高度。
空中客车北京工程中心工程师 金贺:第二是平衡温度和湿度。随着飞机高度不断上升,外边的空气会越来越稀薄,温度也会越来越低。我们知道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如果冬天外面温度很低,屋里很热的话,会在窗户上凝结成水汽。在飞机上我们要避免这样,就是通过空气的流动,使温度和湿度能够更均匀,避免了水汽的形成。
客舱内外温差一大,就会凝结出水雾,甚至结冰。一旦雾气或冰层出现,不仅乘客看不清外面的风景,机组人员有时也需要通过舷窗观察机翼和发动机情况,如果窗户模模糊糊无法观察,就会影响飞行安全。
此外,这个小孔还能帮工程师们判断飞机舷窗是不是漏气了。飞机座舱是一个加压环境,如果外层舷窗某个位置出现了细微裂纹或密封不严,舱内的空气就会顺着小孔喷出去,形成一股细小的气流。这股气流会冲刷外层舷窗的内壁,久而久之,在那个位置就会留下明显的痕迹。维修人员只要看到这些痕迹,就能判断窗户是否存在漏气问题,还能大概推测出漏气的严重程度。
飞机舷窗“呼吸孔”
会影响飞行安全吗?
另外还有不少乘客非常关心,舷窗上小小的“呼吸孔”承载着多种功能,那这个小孔是否会成为舷窗的薄弱环节,影响飞行安全呢?
空中客车北京工程中心工程师 金贺:这个小孔是有意这样设计的。它不但不会影响飞机的安全,还能使飞机变得更安全。
工程师介绍,别看就是一个针尖大小的“呼吸孔”,它的大小位置都是经过严密测算的,分毫不能偏差。
东航技术虹桥基地空客航线一分部技术经理 刘建辉:小洞不能过大,设计小了才会慢慢地有一个平衡差的速度,一旦发生压差泄漏的话,平衡这个速度才不会给外层压力。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