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国手王仕鹏对备受关注的新星杨翰森提出了尖锐建议,他认为如果杨翰森在NBA选秀后只能获得场均两三分钟的出场时间,那纯粹是“混日子”,不如回到CBA锻炼价值更大。
这番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点出了一个困扰中国篮球多年的核心矛盾:对年轻球员而言,是追求NBA的“光环”重要,还是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的“实战”更重要?王仕鹏的观点有其现实考量。对于杨翰森这样正处于技术成型和信心建立关键期的年轻内线,长期枯坐冷板凳,无法通过高质量比赛保持状态,确实可能导致技术生疏和心态受挫。在CBA,他作为球队核心,能拥有无限开火权和战术地位,在实战中处理关键球,这种成长是无可替代的。
然而,另一面是,NBA的平台价值远超“出场时间”。即便只是训练,其科学体系、顶级对抗环境和篮球文化熏陶,都能让球员在技术细节和篮球理念上脱胎换骨。坐在场边观察顶级球星如何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
因此,王仕鹏的“混日子论”或许过于绝对。对杨翰森而言,理想路径或许是:在确保能被一个愿意培养他的球队选中的前提下,勇敢挑战NBA。即便初期上场时间有限,只要能融入体系、持续进步,等待机会,其长远收益可能远超在CBA的“舒适区”。毕竟,中国篮球需要的不只是一个CBA明星,更是一个能在世界最高舞台站稳脚跟的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