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国庆就刷到'双十一'预售"——不少网友发现,今年各大平台的"双十一"启动时间又提前了。
京东10月9日就打响第一枪,比去年还早5天;抖音从中秋大促直接衔接,活动长达57天;天猫虽"稍晚",也在10月15日启动,持续整整31天。
曾经仅限11月11日一天的购物狂欢,如今已拉长成持续近两月的促销季。这场年度购物盛宴,为何一年比一年来得更早?
消费者已对大促“脱敏”
“不再愿意为预售等太久”、“凑满减算得头疼”、“购物乐趣越来越少”......这些消费者心声道破了真相。
专家指出,如今消费者已用“平常心”看待“双十一”,不再将需求集中某一天。大促期间玩法复杂、快递拥堵、售后麻烦,反而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平台的新策略
面对消费者的“大促疲劳”,电商平台纷纷调整策略:
商家冷暖自知
对头部商家,拉长的周期意味着无需“突击备货”,库存周转率提升。然而,中小商家却面临更大压力。
“平台流量费越来越贵,获客成本变高,扛不住的小商家只能被淘汰。”一位买手店主理人道出困境。有女装品牌主理人坦言,参与大促主要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不参加,分到的流量微乎其微”。
“双十一”的价值重构
尽管各种大促已常态化,但“双十一”仍是全年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促销活动。2024年数据显示,京东参与用户同比增长超两成,天猫成交总额也明显增长。
如今,“双十一”不再只是促销,更是电商行业的年度“压力测试”,倒逼平台在物流供应链、前端配送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平台竞争已从“拼低价”转向“拼生态”,谁能更好满足用户期待,谁能搭建更完善生态,谁才能最终“留住人”。
走过17个年头的“双十一”,意义已然改变。它不再是简单的购物节,而是观察中国电商进化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