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海运市场再现运价大涨局面。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最新一期SCFI运价指数为1310.32点,较上期上涨12.9%,四大主要航线运价集体上涨。其中,美西航线涨幅达到31.9%,美东航线涨幅也达到16.4%,欧洲和地中海航线则分别上涨7.2%和3.5%。
11-12月,西方国家将迎来万圣节、感恩节、黑色星期五、圣诞节等重大节庆日,零售商也会提前一个月,把商品摆上货架。在采访中,不少外贸人告诉记者,目前针对欧美国家年末消费旺季的发货高峰已经过去了,今年四季度的旺季,海外客商的备货量相对正常。还有货代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外贸人早已有了预期,部分船公司在“十一”假期前低价收货囤货,虽然海运价格跳涨,但是并没有出现今年4、5月份的“抢出口”现象。
削减运力、喊涨止跌 运价或只是短期上涨
10月以来,为稳定运价,船公司们一边削减运力,一边喊涨止跌。
达飞此前宣布,10月15日至31日调整亚洲到地中海北非FAK费率,紧接着又宣布11月1日起将再次上调同一航线费率。赫伯罗特既征收旺季附加费(PSS),又上调综合费率(GRI),PSS费率方面,从亚洲到西南非洲航线征收600美元/TEU,到几内亚科纳克里航线征收1000美元/TEU,同时赫伯罗特调整了远东至南美、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GRI费率,每个集装箱增加1000美元。
在这之前,全球集装箱海运现货价自红海危机爆发以来,已跌破船公司盈亏平衡点,大面积停航成为船公司维持运费稳定的关键策略。根据供应链数据平台project44此前统计的数据,10月份,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线取消了67个航次,反向航线则取消了71个航次。
美国本土港口同样面临着挑战,数据显示,10月首周,中国造船舶停靠洛杉矶港次数同比下降32%,非中国造船舶停靠次数增加21%,港口不得不紧急调整泊位安排和吊装设备配置,造成了新的拥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港的集装箱货轮 图源:新华社
青岛某美线货代告诉记者,“船公司通过控制运力来应对市场波动,只能短期维稳运价,特别是美国征收‘港口费’后,船公司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损失,上调运费只是手段之一,有的船公司拉长了运输周期,减少货轮停靠美国港口的次数,或者直接避开美国港口,在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加拿大鲁珀特王子港等卸货,再通过陆运到美国。”
该货代进一步表示,“目前来看运价只是短期上涨,为迎接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的到来,欧美零售商通常提前2-3个月提前备货,每年的9-10月是采购下单的高峰期,我们对于美国年末消费旺季的发货高峰已经过去了,海运费没有太多上涨的空间。”
布局海外仓、手握定价权 外贸人已做应对预案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外贸人早已有了应对预案,虽然海运价格跳涨,但是并没有出现今年4、5月份的“抢出口”现象。
专攻欧美市场的山东某玩具生产商罗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主要做季节性产品,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装扮,由于专做欧美市场,所以没必要等到9月旺季再发货。我们在6、7月就提前备货海外仓,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运输成本,等到旺季来了,再根据订单补库存,既能保证不缺货,又能控制成本。”罗先生说。
同为玩具行业的生产商,张先生表示,以前觉得欧美市场门槛高、很难进入,但是自己的产品凭借颠覆性创新迅速打开了欧美市场,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专利,获得了定价权。应变求变是外贸人的必修课,目前企业正迅速调整生产节奏赶制海外订单,还通过IP联名、模块化设计等方式,同步拓展国内市场。
还有外贸人直言,美国客户进口了中国产品,加税后要么自己扛成本,要么把价格涨给消费者,层层抬高的关税价格,使得美国消费者成了最大买单者。
根据美国高盛集团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关税对美国消费者价格的传导已进入加速期,这不仅给美国国债市场增添不确定性,更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正成为关税成本的最终主要承担者。高盛经济学家埃尔西·彭与戴维·梅里克尔在报告中测算,截至今年6月,除了美国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仍承担64%的关税成本,消费者承担22%;若最新一轮关税延续既往模式,到年底消费者负担比例将飙升至55%,企业承担比例则降至22%。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