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廷颁布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逼迫下,清朝廷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末帝溥仪退位,清朝宣布灭亡,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从此宣告终结。但就在3年多以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刚刚逝世,溥仪刚刚登基,就凭借一纸诏书把袁世凯投闲置散,将其本职及兼任的9项官职一撸到底,直接贬回河南老家赋闲养病。
靠小站练兵才飞黄腾达
那么短短3年,为何袁世凯就能“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实际上,袁世凯倚仗的并不是其担任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并会办商约大臣、督办京汉铁路大臣、办理京旗练兵大臣等一连串显赫的官职。
他真正倚仗的是他十几年前在天津小站编练的那支新军,当时称武卫右军,后来由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这支武装也就改名成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但北洋新军全盛时期也仅有六镇,总兵力7.5万人,这对清政府总兵力面前,估计连零头都够不上。
甲午战败
袁世凯部是硕果仅存的新军
但这7.5万人却是新式陆军中的领袖。由于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朝野上下均认为朝廷昔日倚仗的湘淮兵勇“万不可用也,宿将久经调谢,继起者非亲戚,即其子弟,均未经战阵之人。皆以贿成,扣饷早怀积怨,况功名已成,习气已成,骄奢居人先,战斗居人后”。在这一形势下,数十万湘淮兵俑要么被裁撤,要么被改编为巡防营,负责地方治安。
编练新军虽然成为一种风潮,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也仅有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他既是慈禧太后的宠臣,也是新成立的军务处实际负责人,因此装备、军饷都能足量供应,迅速在麾下成立了武卫前、后、左、右军,不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武卫前军兵败溃散,后军、左军也遭到重创,最后护卫慈禧太后西行西安,仅袁世凯亲自编练的武卫右军7000人因为随其调任山东而保存下来。
全国新军仅14万人,袁世凯部超过一半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一方面依靠武卫右军武力镇压辖区义和团运动,另一方面吞并山东当地旧军和途经山东增援北京的江南自强军,将其分别改编为北洋新军第5镇和第6镇。1905年,北洋6镇宣告正式成军。但其他各地仅新军第8镇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才初具规模。
一直到清朝覆亡,清政府总共才编练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和1支禁卫军,总兵力约14万人,其中7.5万人的北洋六镇始终是新军主体,其编制之完整,武器装备之先进,纪律之严明,都堪称翘楚。手中有了兵,说话就有分量,加上此前那10个显要的官职,袁世凯将小站练兵时培养的心腹不断举荐到各个关键岗位上。如徐世昌安插在练兵处,赵秉钧执掌巡警部与民政部,陈璧染指邮传部,唐绍仪坐镇外务部。
北洋新军
朝堂之上,半数袁氏嫡系。地方亦是如此,天津、山东、直隶、河南以至东三省皆为北洋地盘。尤其是北洋六镇,从上到下都只对袁世凯唯命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只能出动北洋军南下镇压,但北洋军各部行动迟缓,只好以湖广总督、总理事务大臣等实权高职请袁世凯重新出山指挥,最终将全部权力拱手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