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中,新四军的故事波澜壮阔,而其首任军长叶挺的三年任期,则是一段充满矛盾、艰辛与非凡贡献的传奇。
鲜为人知的是,从1937年10月受命筹备组建新四军,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被扣押,叶挺在名义上担任军长的三年多时间里,实际在岗指挥仅约一年半。
必须要讲的是,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位非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在国共合作的复杂夹缝中,为践行民族抗战誓言所经历的必然坎坷。
要理解叶挺为何在岗一年半,必须回到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其由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但军长人选需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叶挺,这位早已离开共产党但信仰未改的北伐名将,因其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崇高声望,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人选。
然而,这一特殊身份也为他后来的困境埋下伏笔。在党内,他需要接受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副军长项英的实际领导;在党外,他需要与心怀叵测的国民党各级周旋。
双重因素下,使得叶挺在指挥时受到多方掣肘,有些也让他极度彷徨,这也就有了叶挺在史料上的“三上辞呈,二次走避”。
具体时间节点:1938年10月12日到1939年2月23日,因与项英在部队发展方向和统战策略上产生矛盾,工作难以开展,在重庆向蒋介石递交辞职书,经周恩来劝说,收回辞职书并回到新四军军部。
1939年9月1日至1940年7月底,因为国民党总是无端扣发经费和百般刁难,再加上他在指挥上矛盾,再次向蒋介石递交辞职书,蒋正想拿掉叶换上心腹,周恩来报告中共中央同意经与叶恳谈,叶挺回军部;1940年11月奉命北撤,为新四军选定北移线路,拨付经费、弹药补给,一再受到刁难,28日再上辞呈,蒋介石未准(此段资料来源:胡北党史网)。
这样一来,叶挺就将近有一年半的时间,不在指挥岗位上。但他每一次“走避”,都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每一次“回归”,都彰显了他对党中央和抗战事业的绝对忠诚。
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在指挥岗位上一年半的时间,叶挺的功绩也是足以彪炳史册的。
新四军成立之初,是由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汇集而成,队伍分散,装备简陋。叶挺到任后,以其在北伐铁军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崇高威望,全力投入部队的整编和正规化建设。
从汉口的军部成立,到迁至南昌、岩寺,最终扎根云岭,他事必躬亲,建立健全了司令、参谋、后勤等一系列现代化军事指挥体系。他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创办教导总队,在短短数年间培养了超过5000名军政干部,为部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核心动力。
新四军组建初期,叶挺的“非党”身份和北伐名望,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多次奔赴国统区乃至香港、东南亚,利用旧日关系,为部队争取生存空间。他成功地从国民政府那里争取到部分经费和弹药补给,尽管过程“一再受到刁难”。
更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他赴东南亚募捐,为物资匮乏的新四军带来了宝贵的130万港币捐款,以及大量医疗器械和通讯设备。这些“输血的功劳”,是任何单纯军事将领难以企及的。
在军事指挥上,叶挺坚决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他亲临前线,指挥了韦岗战斗、夜袭浒墅关等著名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战士气。
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新四军在复杂环境中浴血奋战,从1938年到1940年,部队从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之众,对日伪军作战4000余次,歼敌10万余人,成功在华中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这些功绩,永远都会镌刻在我军历史中,发出永久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