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10月下旬,当秋晚与国庆的热度慢慢退却,四川中江挂面村,却用一片盛开的油葵,再次将游客们牢牢锁住。走进挂面村,三两结伴的游客品美食,逛花海,勾勒出一幅不一样的秋景图。
挂面村村民晒挂面(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非遗挂面的千年香气遇见凯江河畔的自然光影,当红色热土的英雄赞歌融入山谷音乐的潮流节拍,一座小城正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一幅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的锦绣画卷。
作为黄继光的故乡、中江挂面的发源地,近年来,四川中江紧扣“文旅活县”战略,以“东西南北中”五大空间布局为骨架,以“一座馆、一碗面、一阙谷”等十大文旅场景为血肉,以五大主题游线为脉络,推动红色基因、自然山水与民俗文化深度碰撞。
从2024年超40亿的消费拉动到2025国庆中秋双节期间40.5万人次的旅游热潮,中江用实践证明,小县城亦能凭借资源禀赋与创新融合,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十大场景构建核心吸引力
多元业态激活全域旅游
中江的文旅发展,根植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以黄继光纪念馆为核心的“一座馆”,通过改陈布展与沉浸式展陈升级,年接待量突破40万人次,成为红色精神地标;与之呼应的“一幕剧”——《英雄之光》光影演艺,以科技手段重现英雄史诗,撬动凯江夜游经济。
在非遗领域,“一碗面”撬动大产业。挂面村通过“文旅+商业”模式,打造面食一条街、精灵乐园等新业态,试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非遗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致富面”。
中江全景(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然与时尚的碰撞同样精彩。凯州音乐山谷以“民谣+声景艺术”吸引年轻群体,综艺取景与潮玩活动使其迅速出圈,单次假期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南山千亩荷塘、芍药谷花海、石林奇峰则依托“一叶荷”“一朵花”“一块石”等场景,为游客提供禅意漫步、地质研学、滑翔体验等多元选择。
而仓山大乐的千年鼓点、继光湖的山水新韵、沼源村的生态智慧,共同织就一幅“红绿古特美”交融的全域盛景。
中央音乐山谷(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十大场景各具特色,又通过“东西南北中”五大游线有机串联,形成“民俗非遗体验游”“美丽乡村休闲游”“千年文脉传承游”“户外运动野奢游”“红色追光研学游”的立体网络,满足游客从精神洗礼到身心放松的全方位需求。
节庆活动与品牌培育双轮驱动
供给升级撬动消费热潮
文旅产业的活力,离不开创新引擎的持续驱动。中江以“主题活动有热度、应季活动有广度、文化活动有深度”为原则,打造贯穿全年的节庆IP。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千年一面·中江见面”主题活动与央视秋晚效应叠加,挂面村累计接待游客量达18.6万人次,手工挂面制作、煮面大赛等体验项目备受追捧;音乐山谷的“奇遇狂欢节”则通过乐队演出、美食市集、创意打卡吸引年轻客群,外地游客占比达48%。
挂面村夜景(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状元魁·登高会”“芍药赏花季”等特色活动,以及“一镇一特色、月月有活动”的乡村文旅矩阵,使中江始终保持着“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市场热度。
在供给端,中江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美食领域评选出“风味中江”十大地域菜品,推动八宝油糕、中江白芍等特产“出海”;住宿领域培育隐庐宿心等主题酒店,计划2025年建成星级酒店1家、中高端酒店5家;消费场景创新方面,觉味水街、锦巷商业街等新空间与“江江好”本土品牌共同发力,结合“蜀里安逸·乐享中江”主题活动,2024年拉动消费40亿元。
通过“文旅+百业”融合,中江不仅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更让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红色IP与时代叙事交融
小县城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
中江文旅的崛起,背后是“英雄故乡”红色IP与时代叙事的深度共鸣。
黄继光纪念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更通过“重走英雄成长路”研学项目、红领巾志愿讲解等服务,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微纪录片《守望》在秋晚的播出,则赋予红色文化新的传播力。
这种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思路,正是中江落实“文旅争先”战略的缩影。
当地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保护优先、科技赋能”,推动红色资源、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融合,如挂面村西餐厅与非遗工坊的“反差感”设计、音乐山谷的“声景艺术”实践,均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展望未来,中江计划通过“10+5”文旅格局(十大场景、五大游线),持续擦亮“英雄之乡·烟火中江”品牌。
正如当地负责人所言:“秋晚让中江被世界看见,但文旅融合需久久为功。”
从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配套支撑,到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中江力量,这座小城正以资源禀赋为“金钥匙”、创新融合为“硬实力”、品质服务为“压舱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多“诗与远方”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