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郑丽文,这次终于坐上了国民党主席的位置,而她上任后的第一句话,就点破了国民党多年以来在两岸政策上的一个老问题。
“去北京!”
过去这些年,国民党去了之后除了拍张照、发个稿,台湾这边的民众没什么感觉,中国内地那边也摸不透你到底能代表谁,现在郑丽文要打破这种观念。
点破国民党的老毛病
郑丽文说的到中国看看,这些年人去的不少,但很多时候,普通人都看不懂,他们是去干嘛的。
说是要推动两岸关系,其实聊的大多是农产品、观光客、地方合作,说白了就是不敢触碰真正的问题,再说得直接点,就是谨言慎行,怕民进党抓住机会攻击。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郑丽文既然说自己有能力推动两岸和平,那她总得有点政治立场、有点话语权吧,你去大陆,是代表哪个群体、什么立场?
郑丽文这次上台,不是靠什么大人物支持,也不是靠什么“蓝营共识”,而是新颖的观点,能通合老中青三代人的意见,和敢于当先行者的精神。
交流不是跑龙套,关键是你有没有分量
国民党跟中国内地的交流其实没断过,每年都有代表团走访,也开了不少论坛,签了不少合作意向书,表面上是很热络,但落到实处,却没几件事能让岛内民众有感。
问题出在哪里?郑丽文说得很明白:你如果没有民众支持,那你说再多话、见再大的人,也没人当真。
这次选举,郑丽文的对手是年长她整整一轮的郝龙斌,郝在蓝营内也是老将了,资历不浅,经验不少,但他这次显然没能摸清楚变了样的政治氛围。
郝龙斌的主张还是围绕“高层会面”打转,强调要争取与大陆领导人见面,认为这是两岸关系能不能破冰的关键,但这个思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已经不太接地气了。
因为民众更关心的是:你到底有没有办法带回实质的改善措施?两岸关系再怎么“破冰”,如果回到台湾后,民众还是觉得你讲的话没人听,那你见谁都没用。
这不是说见面不重要,而是说,见面前你得有资本,那个资本,不是你过往的头衔,不是你跟谁熟,而是你在岛内有没有民意基础。
郑丽文理解这一点,所以她才一直强调,要让国民党焕发新年秒,支持率更高一点,她说得很清楚,岛内支持度如果不提升,哪怕天天飞北京,也只是自我感动。
国民党要翻身,要先解决“没人信”的问题
国民党这些年情况不太好,大家都看得出来,从组织到形象,从财政到论述,都有点跟不上时代。
尤其在年轻人里,国民党的存在感几乎是0,不是说年轻人不关心政治,而是他们觉得国民党讲的话、做的事,跟他们的生活没啥关系。
郑丽文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但她没有回避,她提出几个方向:一是整合内部力量,把地方派系、年轻世代、传统蓝营结合起来;二是重新打造议题,让国民党讲出来的话有内容、有温度、有立场。
她特别提到,要推动一中原则的公投,听起来这句话也没多新鲜,但重点不在口号,而在于她想用制度手段,把社会共识组织起来,公投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让国民党重新跟民意绑在一起。
她知道,国民党如果继续活在过去,继续靠那一套“老蓝男”的逻辑,不改革、不自省,就注定越来越边缘。
郑丽文不想成为傀儡
很多人担心,国民党如果走得太靠大陆,会不会引起美国的反感?甚至被扣上“亲中”的帽子?
郑丽文当然清楚这些顾虑,但她的态度也很明确:不能让外部声音决定内部政策,国民党的路线,要对台湾省民众负责,而不是看美国脸色行事。
她并不排斥跟美国对话,也不是要跟大陆“走太近”,而是想让国民党在中间找到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位置,不是一味靠边站,而是重新拿回自己的路线主导权。
在她看来,台湾更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如果一个政党连自己的方向都拿不准,那就更别提什么代表性了。
别再当过客,要当主角
过去国民党访问大陆,很多时候像是走流程,郑丽文想更进一步,她讲得很直接:不要去当过客,要去当主角。
所谓主角,不是指你自己有多重要,而是你后面有没有民众支持你、信任你、让你去谈他们的期待,你不是去交朋友的,是去传达意见、争取空间的。
所以她强调,重建国民党的代表性,是所有工作的起点,你只有站稳了脚,才有资格跨出那一步,否则就算你飞再多趟,也只是自我消耗。
郑丽文接下来的挑战不少,民进党不会坐视她整理队伍、推动改革,媒体也不会轻易放过她的每一句话。
但她愿意扛这个风险,因为她知道,如果国民党继续半死不活,那就只会越来越无力,最后变成一个“有历史、没未来”的政党。
她不想做看客,也不愿做“看门人”,她要的是把国民党带回到一个有话语权的位置,这不是靠喊话,也不是靠见谁,而是靠一步步把组织理顺、把路线讲清、把人心抓住。
路走对了,慢一点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