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专家在新疆首次发现新品种鳌虾,当地人却说20年前就有了!为何总有这样的矛盾?
创始人
2025-10-23 11:05:58

信息来源于乌鲁木齐晚报、《水生态学杂志》、人民网。

专家在新疆首次发现新品种鳌虾

额河鳌虾,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没听过,但是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阿勒泰哈巴河县老百姓来着,这就是非常一种形似小龙虾的物种,在禁渔之前真的就是家常菜而已!对它们的捕捞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年前,总之就是没啥稀奇的!

然而这么常见的物种,却在2023年8月份由《乌鲁木齐晚报》发布的一则新闻上被认定为是该流域首次记录的新品种鳌虾,填补了我国自然河流鳌虾分布空白,并且正式中文学名被叫成了“格鲁西东欧鳌虾”。

2023年5月,新疆农业大学的副教授李斌及其团队正在阿勒泰进行冷水渔业的调研工作,他们偶然从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得知了一种“比小龙虾大的长钳子的虾”的存在。根据这个描述,似乎这是某种河流鳌虾啊!要知道我国一直都没有原生的河流鳌虾被记录,这算是大发现了!

于是团队转变工作重心,马上跟随着老百姓的引导去抓这个物种,很快就逮到了一只体长20厘米,重达350克的鳌虾物种。提供信息的那家生物科技公司表示这物种在当地被称为“额河鳌虾”,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存在。

就一只不够用啊!团队于是向当地渔政部门进行申请,通过布笼的方式在

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比了全球鳌虾DNA条形码数据库,最终确认这是格鲁西东欧鳌虾(Astacus leptodactylus)。这并不是什么新物种,在欧洲早就被确认,不过在我国确实是首次被证实记录。

无论如何都是有意义的发现,于是这个事件就被报道了。

看到新闻后,很多当地老百姓表示这个物种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年,没想到居然还会上新闻变成“新物种”。听到当地人的反应,很多网友坐不住了!

截图里第二个网友的问题就很好解答了,因为本来就被命名好了,不是所谓的“非要起个洋名”。

而其他网友则表达了疑惑,他们认为这样的情况总是出现!就是中国专家发现的物种,老百姓往往早就发现了,有种要抢功劳的感觉!他们戏称这些专家是“办公室坐久了,看什么都新鲜!”

所以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矛盾?

确实类似的情况非常常见,很多刚被确认的新物种的新闻下面都有不少网友表示研究者们晚了一步!这些物种早就被老百姓使用了,可能是吃,可能是喂牲畜,甚至可能是拿来药用,反正不稀罕!

所以到底是科学家傲慢,还是老百姓“不懂科学”?

研究人员毕竟是少数群体,他们必然是没有老百姓这样的生活经验,没办法每天都待在自然环境中,所以他们发现得比较晚也没啥奇怪的。那为什么老百姓发现的不算数,非得是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才可以?

主要是对物种的定种是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标本、外形特征、基因序列、确定生态习性和发布出去的流程才算是发现了被科学认可的物种。如果想要成为“中国首次发现”,还得有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风险评估,最后才是媒体发布的流程。

而且现代科学以拉丁文、英文期刊、基因为基础,而老百姓肯定不知道这些,用的是方言、俗名、经验描述。

换言之就是那是新物种的确认不是普通人搞定的,就得是那一套流程完才算新物种,这是全球共识,没办法,所谓术业有专攻吧。

不过这些研究人员确实有问题,他们更愿意去探索“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区,认为那边可能有更多新物种,然后忽略了人类聚集区附近的区域,所以反而像是菜市场这样大众的地方,会成为科研盲区。

怎么减少争议?

我觉得这样的争议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但是我认为是有办法减少的!

欧美那边有个模式相当值得学习,那就是建立和推广“市民记录”平台。

我文章经常去参考的网站和iNaturalist,老粉肯定经常在我文章的“信息来源”里看到。这个iNaturalist就支持任何人主动去上传照片和坐标,去记录千奇百怪的物种,这些信息是共享的,很多研究者看到不认识的物种会去主动联系发布者。

因为有网站数据留痕,虽然新物种还是需要研究者去研究发布,才能在科学意义上成立,但最早上传数据的民众才是公认的最早发现者。你看,这样是不是就合理多了?民众不懂研究,但却善于发现。

不过那些不懂上网的老一辈没办法上传就是了。宣传得好一些,让他们的后辈来上传也是可以的。无论如何途径是增加了。

我国如果也搞个官方的版本,把地方俗名、用途、出现季节一并记录,那必然是能让新物种的发现变得更容易。最好是确实发现新物种的民众也能获得一些奖励,这样更能激发参与积极性。

我觉得这样搞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现代科学相当严格,得遵守的规则太多,经常就会滑向“拍脑袋”;它又不得不面对更广阔、更快速的民间知识世界,否则就会一次次“后知后觉”。

你觉得我的想法靠谱吗?

对当地人也有益

说回一开始那个格鲁西东欧鳌虾。

这个品种终于被官方认证和关注到后,市场调研发现格鲁西东欧鳌虾的肉非常多,而且外形上接近小青龙等热门海鲜,因此市场价可达每公斤350元,价值非常高!有望发展成为我国优质种质资源。

于是它们的人工养殖马上就提上了日程。

毕竟倒也不是真的完全未知的新物种,很快这个物种的人工养殖技术的被突破了,而且后续的销售也被官方扶持,于是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水产养殖。

虽然网友一开始骂声一片,但是没想到这个被“抢走发现功劳”的物种,居然还反过来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方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IBM旗下Red Hat软件业... 来源:商业周刊 IBM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两个关键软件领域的营收令人失望,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Red Ha...
公开点赞!福州这些车主你们被交... 斑马线不仅是行人、非机动车的“安全岛”,更是机动车的“警戒线”,是城市文明交通的“新风尚”。 斑马...
党员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党员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四...  (范文一)  今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以来,我局就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