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为何这样“红”
制茶大师邱建红和徒弟们的故事
邱建红(中)在厂里指导徒弟邱力(左)、罗正中(右)加工红茶。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通讯员 范颖
10月20日,第十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刚刚结束,邱建红捧回了“连续十年卓越企业”奖牌。他所在的利川星斗山红茶公司,也是唯一一家连续10年参加恩施硒博会的企业。
一生谋一事,只为一片叶。邱建红倾注40余年心血,独创“四粗八精”制作工艺,让利川红红遍大江南北。2022年,他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推选为“国茶人物制茶大师”。
如今年过花甲,他思虑最多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制茶工匠,让利川红长盛不衰。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师傅,教我做茶吧!”马君清楚地记得,10年前,她用恳切的眼光望着邱建红。
“你去上学吧。”邱建红缓缓地吐出5个字。面对眼前这位看似柔弱却性情刚毅的女子,邱建红明白,她的强项不在手,而在脑。
于是,马君成了杭州中茶所的学生,先学评审,再学茶艺。2016年6月,她重返利川,正值恩施州举办茶艺大赛。她组织4人团队,仅用4天时间排练,便在大赛中一举夺魁。如今,马君作为星斗山红茶公司的培训总监,不仅做得一手好茶,而且对茶道、茶艺、茶礼样样精通。她以高质量的培训和高品位的服务,为利川红辟出了一条新的赛道。
盘了一辈子茶叶的邱建红,深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带徒传艺,他注重因人施教。罗正中性格内向,他重话轻说;邱力脑子活,但爱打野,他紧盯严管;方敏实操能力强,但理论功底弱,他既讲清其然,又讲清其所以然。
弟子肖庭茂做茶很用心,但天生嗅觉不灵,茶叶烤煳了都闻不到味。邱建红特地为他定制一套程序,肖庭茂的手工茶品质提升好几档,成为市场热销品。
让每片叶子都享有充足的阳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询问邱建红的弟子:对师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做人。
3年前,邱建红应邀参加利川市文斗镇两会,一人走上前来,话语欲言又止。经文斗镇党委书记李同生介绍,她叫黄凤,在与文斗接壤的重庆市黄鹤镇兴办一家小茶厂,慕邱大师之名,想拜师学艺,但自知资历太浅,不好意思开口。
邱建红了解到,小茶厂地处偏僻,周边几千亩茶园鲜叶难销,黄凤办厂正是为当地茶农谋一条生路。他二话不说,慨然收黄凤为徒,经常去现场指导,还多次邀请黄凤到自己所在的工厂,让她与邱力、罗正中等高徒同台操作。黄凤制茶水平迅速提升。去年和今年,她制作的“鹤鼎玉芽”红茶,连获“中茶杯”国际大赛金奖,产品销至江浙沪。
“心净则茶清,品正则茶醇。”邱建红常用这样的话,向徒弟们讲述人与茶的关系。正如茶园里的嫩叶需要充足的阳光,他则身体力行给徒弟们输送正能量。
来自四川的黄坤,自打与茶结缘,靠勤钻苦学获称“湖北省茶行业技术能手”“中国明星制茶师”,几年间成长为利川茶界新秀。有人心生嫉妒,冷言冷语。邱建红则热忱相待。黄坤与青年茶友切磋茶艺,他整夜“站台”;组织利川茶界造访名茶,他特意邀黄坤同行。
把每片叶子的灵性发挥到极致
廖伟:利川红制作非遗传承人、湖北省技术能手、“楚茶杯”茶王和“中茶杯”茶王主创人;方敏:利川红制作非遗传承人、利川红茶王、“楚茶杯”金奖和“中茶杯”茶王得主;邱力、罗正中:“中茶杯”连续3年特别金奖得主……
邱建红的徒弟们交出的成绩单,不仅在湖北茶界,即使在全国各品类的茶界看来,也十分亮眼。2019年,邱建红获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但最近,徒弟们发现,师傅在茶桌前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他不停地冲泡,不断地品味。他回过神来时,把徒弟们叫到身边,指着杯中的茶水问:同一批叶子,今天做和昨天做为何不一样?早上和晚上做又有何区别;同一种工艺,小叶和中叶的茶香有何不同?武陵山的叶子和武夷山的叶子回甘怎么就不一样……邱建红说,“工匠精神就是把小事做到极致,你们还得努力!”
徒弟们在他心中,也如这一片片叶子一样。他要把每片叶子的灵性都发挥到极致。
今年3月,他带领10多名徒弟远赴云南,探访景迈山古茶林,走进依邦古茶镇,追溯生普、熟普的前世今生。在凤庆大摆田茶厂,他和徒弟们以当地做滇红的中叶为原料,采用利川红制作工艺。新茶泡出,飘散出馥郁的果蜜香。
就着这杯茶,邱建红告诫弟子,利川红和滇红两种香型的融合,说明一个道理:“学无止境,艺无尽头,出色的工匠应博采百家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