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怀,为何在“无声处”更动人?
创始人
2025-10-23 08:21:10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10月1日,极目新闻一则报道在高校圈泛起温暖涟漪。安徽师范大学数万名学生在9月30日收到两份“节日礼”:一张可领月饼的券,以及校园卡里悄然到账的150元临时生活补贴。没有预热通知,没有仪式感拉满的发放现场,这份“不期而遇”的关怀,让学生直呼“被宠到了”。

所谓“被宠到”,本质是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的真诚。大学生早已过了需要“被安排惊喜”的年纪,他们更在意:这份关怀是出于程序要求,还是真的把我们放在心上?当补贴“悄悄”进卡,没有繁琐的登记流程,没有“配合宣传”的隐形要求,学生无需纠结“要不要发朋友圈感谢”,不必担心“领了会不会显得计较”,只需单纯享受这份意外之喜。这种松弛感,恰恰是当下很多高校缺失的。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可如今有些高校的“关怀”,更像精心编排的舞台剧,领导讲话、学生鼓掌、镜头记录,唯独少了“树与树”之间的自然呼应。安徽师大的做法,撕掉了形式主义的标签:39983份月饼覆盖全体学生,150元补贴惠及数万人,不设门槛,普惠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它传递的不是“你很优秀,所以被奖励”,而是“你在这里,所以我们在意”。

这种无声关怀更藏着大学的精神底色。高校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精神家园。当学生遇到临时经济压力,150元或许只是几杯奶茶钱,但背后是学校想学生所想的共情;当中秋月圆时,一份月饼不只是食物,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比起喊口号式的“以生为本”,这种落在实处的体贴,更能让学生读懂什么是大学之大——不是楼宇之高,而是对个体的珍视。

当然,赞扬之外更需思考:高校的温暖,能否从节日限定变成日常标配?中秋发补贴是善举,但学生的需求可能藏在更细微处:图书馆占座难、食堂菜品单一、实习信息不对称……这些日常痛点,比节日仪式更需要回应。安徽师大的案例启示我们:关怀无需刻意大张旗鼓,建立常态化的学生需求反馈机制,在细节处下功夫,比“突击式温暖”更有生命力。

教育的温度,从来不在镁光灯下,而在学生打开校园卡时的心跳里,在咬开月饼时的甜香里,在那些“没说出口却被接住”的期待里。当我们讨论“好大学”时,不该只看科研排名、获奖数量,更要看它是否懂得:真正的爱,是把“学生需要”刻进行动里,而非写在总结里。

愿更多高校能读懂这份无声的智慧——最好的关怀,是让你在某个寻常日子突然发现,原来我早被放在心尖尖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鸿蒙 6 开启公测:AI 无处... 今天一周岁的「纯血鸿蒙」HarmonyOS 5,可以说是史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操作系统:终端设备已突破 ...
原创 轰... 此画面不仅展现了美军B-2轰炸机的巨大载弹能力,更深刻地让全球的军事爱好者见识了这支隐身的战略轰炸机...
AI加持破解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 (记者 张苏慧)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