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图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
一座优秀的博物馆该是什么样的?
数不清的国宝?轰动一时的展览?
2025年初秋,山西博物院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在第七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从全国20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拿了第一!
这并非一次偶然的加冕,而是一次关于博物馆使命与担当深度“体检”后的实力认证,也是在39项严苛指标检验后,对一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研究、展览、教育、安全等全方位运行效能的最高褒奖。
山西博物院为何能问鼎冠军?9月中旬,当记者在该院采访时,偶然间看到一幅画面:在闭馆的抒情音乐中,一位银发老人缓缓走向服务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行字:“今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条留言令人好奇,老人口中的家是哪里呢?原来,这位老人是居住海外的晋商后裔。他的“家”,是穿越百年时空的精神家园,是对山西历史和文脉的眷恋。
这或许就是山西博物院“夺冠”的最深密码:它让文明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对话、可继承的生命体;它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让文化生命力迸发的文明引擎。
评估“体检表”下的管理之道
全国一级博物馆评估工作,从今年2月底启动。时至今日,在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毅的办公桌上,依然摆放着一摞高约20厘米的申报材料。这一张张申报表格里,详细记录着该院从2022年至2024年以来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王晓毅说,博物馆评估体系,如同一面精准的镜子,映照出博物馆运行的真实生态;又如同一张详尽的体检表,检验着博物馆的生命活力与发展质量。
山西博物院能够在此次“大考”中折桂,其根本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博物馆治理体系。“博物馆评估工作细致入微,关系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代表了一种标准,就是要告诉我们,博物馆建设需要这样做!”曾参与过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工作的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每每跟国内文博界专家交流时,大家都认为博物馆运营必须建立在卓越的管理之上。“山西博物院已经历过数届评选,评估指标逐渐变成我们日常工作的准则。从基层工作开始,我们建立起覆盖全流程、全岗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文物入库的‘锱铢必较’,到策展陈展的匠心独运;从安全教育的内化于心,到服务细节的外化于行,都体现出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的柔性结合。”王晓毅介绍,这种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博物院这艘“文化航母”在正确的航道上稳健前行,每一项决策有据可依,每一个环节闭环可控,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和文化在展陈中“活”起来
山西博物院的硬实力有目共睹:从本院主场馆到山西博物院青铜专题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65万余件院藏文物是其最大的底气;“晋魂”“吉金光华”两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对博物院展陈工作的最高嘉奖。这些不同主题的展览,将专业的、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了公众喜闻乐见的视觉语言和情感体验,让沉睡在库房的宝藏变成了展厅里能激发观者思考的文明讲述者。
走进“晋国霸业”展厅,幽暗的光线平添了几分肃穆,镇馆之宝——晋侯鸟尊静静陈放在展柜中央。一群来自广州的游客正围着展柜听讲解员讲解,队伍里的一名女生踮起脚尖,鼻尖几乎贴近玻璃,手机镜头里,鸟尊羽翼上的青铜纹饰在灯光下清晰可辨。鸟尊旁的数字互动屏上,游客们触摸着屏幕,360度欣赏鸟尊的美……“哇,原来古人使用的器皿如此精致,国宝着实有魅力!”游客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山西博物院展厅里上演。要是在周末,在“愤怒的小鸟”鸮卣、“怪物史莱克”龙形觥的展柜前,还会围满孩子,他们拿着画笔在速写本上定格这些文物的身影,此时,文物不再是玻璃后的冰冷器物,而是能与孩子对话的时光朋友。这,就是“晋魂”陈列展提升改造后的最大亮点,文物有了叙事的能力,走入了公众内心。
历时4年之久,全新亮相的“晋魂”陈列展以独特的视角细致解读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和艺术发展,为观众带来3431件(组)珍贵文物的视觉盛宴,其中一些文物更是首次露面。在山西博物院工作人员看来,“晋魂”陈列展肯定是评估中的加分项,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策展哲学转向——文物从一件器物,变成了一件有灵魂的器物。它不再满足于按年代顺序排列瑰宝,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文化特质为脉络,试图回答“何以山西?何以华夏?”这一宏大命题。
“能够把一件件文物解读出来,背后是山西博物院研究团队的功劳。我们多次举办策展人培训班,并在去年实行展览策划项目制。策展人不仅要提供思路、创意和展览文本,还要从头到尾进行展览策划、学术研究、项目管理等工作。这一方面可以让主题贯穿始终,另一方面能在实践中知道自己的短板,迅速提升和成长!”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马静数着“战绩”:2022年举办了10个临时展览,2023年举办了20个,2024年增长到23个。不仅有数量,还有质量:“大政之源”获山西省第三届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展览、“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获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晋国六百年”获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活动重点推介项目……
现在的游客已经不再满足文物简单的陈列,参观路线、展柜设计、背景板文案、光线布排等都让布展者绞尽脑汁。山西的墓葬壁画非常有特色,山西博物院举办“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为了让游客沉浸式观展,复原了朔州水泉梁北齐墓壁画进行裸展,步入其中,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无与伦比。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惊叹:“没想到壁画这么好看!孩子都看入迷了。”
拥有了珍贵文物,如何将其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感知甚至共鸣的文化盛宴,考验的是博物馆的“转译”能力。对此,展览部门的团队成员们,针对山西的历史特色进行了总结、提炼,形成了以“晋魂”为主要代表的品牌展览项目,其中“晋现”系列展览主要体现山西的历史文化成果;“晋汇”系列主要是从山西角度看中国,以及省外其他场馆的引进展;“晋鉴”系列,主要是呈现国外引进的展览……“临时展览品牌打造的目标,就是‘深度研究+精准活化’。”马静介绍,山西博物院的策展理念,已然超越了文物精品荟萃的初级阶段,进入了用文物构建思想、讲述故事的更高境界。
很多观众说,似乎山西博物院的展览知道他们想看什么、了解什么,难道策展者会读心术?原来,山西博物院联合相关机构,年年都会做一份“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从展览内容到形式,从社教服务到文创研发,以及展陈空间的舒适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等等,问卷涉及方方面面,以此了解观众对山西博物院最真实的评价,让展览和服务更贴近群众。
文物库房变身“文化能量站”
在山西博物院里,还藏着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熙攘的游客,只有恒定的温湿度和柔和的灯光。一排排高大的智能柜子,静静守护着成千上万的文物。这个幕后“兵团”,就是山西博物院的藏品研究部,他们致力于挖掘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大力推动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每天9:15,文物库房管理员成凯和同事们准时在库房巡检,查看室内温湿度,撰写库房日志记录,并对库房内的环境、文物保存情况进行检查。这是管理员们的日常,每一件文物都是他们的老朋友,“要关照到位”。此时,在藏品研究部办公室内,部门负责人崔跃忠正在与员工们“对账”,仔细核对近期文物登记的信息情况,看到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的到来,他有些打趣地说:“我们都是文物库房里的‘账房先生’。”
山西博物院现有文物65万余件,藏品部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账房”和“守护者”,确保每一件文物都能被妥善保管。每一件文物,都要有精准的“身份证”,体量大小、外貌照片、残缺情况、征集或者出土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册。“登记造册是一件大工程,记录内容越清晰,就越能对日后的研究和利用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对文物库房进行了提升改造,珍贵文物都会有定制的无酸纸存储囊匣。其他文物也都放入智能柜中,让文物得到妥善保管。毕竟,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
藏品是博物馆立馆之本,但价值绝非深藏库房。“崔跃忠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就是深入挖掘每一件藏品的故事,让藏在库房里的宝藏获得新的生命。“山西博物院经常会收到兄弟场馆发来的借展函,以前是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尽可能地满足对方需求,但现在已不再被动地提供展品,而是主动研究对方的展览主题,从本院藏品中精准推荐那些最能契合主题、却又往往不被注意的文物。比如,对方要做一个关于古代中外交流的展览,我们除了推荐几件著名的青铜重器外,也会推荐院藏的波斯玻璃器,它虽小,却是丝路贸易的极佳物证。在本院藏品中,有很多北齐时期的墓葬陶俑,入库后从来没有展出过,我们知道南京博物院要举办相应的文物展,于是就让这批陶俑有了‘出差’的机会,不久后它们还要去苏州博物馆。文物就这样充分地活化利用起来。”此时的藏品研究部,更像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策源地”。如今,已经有1/3的院藏文物走出库房与公众见面,这些文物的精准推送,极大地提升了文物借展的质量和学术价值,也促进了馆际间的深度交流。“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从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为文物寻找最佳的搭档与舞台。”崔跃忠坦言,新时代下的文物仓库,就应该变成“文化能量站”,让更多深藏库房的珍宝“开口说话”。
“修复铁军”是如何炼成的?
黄昏时分,晚霞映照着龙城的天空,夕阳泼洒到文物修复师的实验台上,忙活了一整天的文物修复师续凯微笑着举起一件曾经残破、现在完好如初的宋代瓷盘。“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让技艺在方寸之间定格,文物在传承中延续。”续凯说。
从2022年到2024年,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累计修复了2500余件文物,涉及瓷、金属、纸质、石质文物等品类,在省级、国家级文物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呈现出“文物医生”的卓越风采。现在,山西博物院拥有两个“国字号”——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金属文物鉴定实训基地;获得过两个国家级奖项——北齐壁画保护修复项目获“2021年度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奖项,忻州九原岗新出土北朝壁画修复项目获“2024年度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项目”奖项。“修复铁军”是如何炼成的?
2020年,郭智勇出任文物保护研究部负责人,他与团队成员定了个“小目标”:利用5年时间塑造品牌特色,打造一支顶尖团队,推出一系列文物修复保护“名人”,从项目中强化科研力量。“从2021年开始,我们邀请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机构的顶尖修复专家,长期驻点指导。这些国宝级修复师带来的不仅是技艺,还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们与本院技术骨干共同研讨,为青铜、书画、陶瓷、壁画等各类文物‘量体裁衣’,制定了一套高于行业基础的内部标准操作规程。这一举措,让山西的文物修复工作,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郭智勇说。
有了工作标准,更要实战练兵。一尊来自基层博物馆的唐代彩绘陶俑,在修复团队手中复原了初绘时的绚丽色彩;一件青铜器,在修复师精准的除锈、补配、做旧后,再现出炉时的璀璨光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修复团队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山西博物院从未将修复技术封闭起来,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通过“师带徒”、接收基层修复人员进修等方式,将先进技术无私分享。如今的修复室,已不仅是“文物医生”们工作间,更是孕育山西文保未来的摇篮,许多从这里走出的修复师,已成为很多市县文保单位的中坚力量。
山西博物院古籍存藏量达到了12万多册。“山西博物院的古籍藏品中有三大特色馆藏,第一是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的‘双鉴楼’藏书,第二部分是明末清初山西名士傅山先生亲自圈点批注过的《二十一史》,第三部分是明清时期各种版本的山西地方志遗存。这些史料,对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籍保护部主任郭红介绍,纸质文物的寿命有限,保护条件严苛,有些书有破损、残败、掉渣等问题,所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和时间赛跑”。当全国许多博物馆还在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难题寻求破解之道时,古籍保护部2021年启动了全部馆藏善本的数字化扫描工作。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为珍贵的典籍文献打造了一艘永不沉没的“数字方舟”,使得那些曾经只能被少数人查阅的孤本秘笈,能安全、高效地为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绝的养分。“我们数字化扫描的古籍内容,采集标准非常高,而国家古籍数字化采集标准2024年才发布,我们的古籍数字化可以说走在了前列!”郭红自豪地说。
“行走”的博物馆“无边界”
一座优秀的博物馆,其影响力不应止于展厅。山西博物院深谙此道,将教育和服务视为博物馆价值的深度延伸和二次创造,构建了一条从学术研究到展览呈现,再到教育转化的完整价值链。
在运城永济市、朔州市朔城区、长治市长子县等地部分中小学,通过“无边界历史教室”少年博物课,山西博物院的讲解员利用动画、微课、体验课程三大板块,讲述人类起源、青铜文明、民族融合、古建智慧、晋商精神等,为同学们打开探索的大门;在法国里昂中学,一群金发碧眼的学生,通过“无边界历史教室”,见到晋侯鸟尊,认识了山西……文化,在这里成了流动的、生长的力量。
山西博物院社教活动,是对展览内容的二次创作和精准投送。在这里,你可以和孩子参加手工活动,可以在“博物馆里过大年”长知识,可以在“山西青铜大会”中小试牛刀,跟全国的青铜爱好者PK答题……下沉一线,是山西博物院实现文化普惠与价值播种的关键路径。迄今为止,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已连续举办了10年;“来博物馆约会吧”公益讲解,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心中最好的课堂;“教师工坊”的打造,更是拓宽了博物馆公众服务、文化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小学提供了精心设计的课件和文物教具,培养了一批一线教师,将博物馆教育资源系统性植入国民教育体系。“我们的社教活动,有一条清晰的价值链:学术研究为展览提供深度,展览为教育提供内容,教育又将展览的价值放大、传播到社会肌理乃至国际空间。”公众服务部主任李平深耕社教行业20余年,深知社教活动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加分项,更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神经元,在新时代产生新的文化能量。
如果说“无边界教室”将山西文化的种子线上线下传播,那么对外交流工作则扮演着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催化剂”和“试金石”的双重角色。无论是将体现“晋魂”精髓的展览送往海外,还是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展览、开展合作研究,都极大地反哺了博物院自身的成长。对外交流部主任杨芸介绍,“国际合作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提升了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水平。引进的海外精品展览,为本土策展团队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激发了创新灵感。同时,山西博物院将自身的展览和教育项目推向国际舞台,让山西声音和文化样本有机会绽放在世界各地,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检验、获取反馈、不断提升的过程。”
让博物馆“行走”起来,不仅仅指博物馆教育进课堂,不仅仅一个个展览走出去,这里我们想描述的,还有那些居住在文创商店的“小可爱”们。你瞧,展柜里的青铜鸮卣,已经化身为钥匙扣、笔记本、小夜灯;以玉鹿为原型设计的首饰和丝巾,成为女士们的心头好……现在,山西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多达2500余种,这些文创产品,折叠了时空,实现了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全国第一”这个荣誉时,就明白了它的含金量:它赢的不是某一个单项,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
幕后的学术研究是树根,扎实而深邃;前台的展览是树干和枝叶,丰满而动人;走进社会的教育传播是种子,把文化的果实带向远方;而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则像阳光和雨露,让这棵大树不断吸收新的能量……这个内外联动、循环共生的开放生态系统,使得山西博物院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力和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终将富有山西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给社会、贡献给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第一”不是终点,而是文明传承新路径的起点。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1.鸟尊展柜前,永远都有热情的粉丝。
2.将展览推广到国外,撒下中国历史文化的种子。
3.青铜修复组内的“文物医生”。
4.《变局》展览,展厅内的数字影像多媒体展示。
5.文创种类丰富,很多是游客的“心头好”。山西博物院供图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