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山东泰山队在淄博的签名售衣活动曾以"人山人海"的场面登上热议榜,100多米的长队和298元一件的球衣售罄盛况,一度被解读为球迷热情的见证。但随着10月21日山东泰山俱乐部打假声明的发布,这场看似热闹的活动彻底沦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球迷的追问如潮水般涌来:为何到场淄博签名售衣的几乎全是外援?本土球员在回避什么?早已显露的疑点为何等到假货泛滥才被正视?
活动现场的球员构成从一开始就透着反常。公开信息显示,两天的签售活动仅有5名外援和1名混血年轻球员李小恒参与,核心本土球员集体缺席。这种"外援主打"的阵容配置,与泰山队一贯强调的"本土化根基"形象格格不入。球迷们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是本土球员提前察觉了活动合规性存疑而刻意回避,还是背后存在未公开的利益分配问题让他们不愿站台?毕竟在职业体育领域,球员对商业活动的参与度往往与活动的正规性直接挂钩,这种集体沉默更像一种无声的警示。
更令人费解的是泰山俱乐部的"选择性失声"。此次活动的承办方是河南领航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而该公司与泰山俱乐部的关联早有网络信息曝光。作为活动主办方,泰山俱乐部不可能对承办方资质、产品来源等核心问题一无所知。但直到该公司关联账号以"泰山足球球迷体验馆"之名直播售衣引发公愤,俱乐部才迟迟发布声明,且仅强调"未获授权",对产品真伪、活动性质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这种"事后救火"的操作,难免让淄博球迷产生"被忽悠"的错觉——难道只有当假货兜售打破平衡时,俱乐部才愿意正视问题?
俱乐部的声明非但没能平息争议,反而因避重就轻沦为"公关灾难"。有球迷梳理出致命矛盾:既然直播售衣的公司未获授权,那由其承办的淄博签售活动算什么性质?球员签名的球衣究竟是正品还是"官方认证的假货"?这些疑问在声明中找不到任何答案。更讽刺的是,有消费者晒出399元购买的签名球衣,质问"球员自己站台的产品,怎么就成了未授权假货",这种荒诞感让球迷对泰山俱乐部的信任度跌至谷底。
从商业逻辑看,中超球队通过球迷经济盘活IP本无可厚非,但若以消耗信任为代价,便成了舍本逐末。淄博作为足球之乡,球迷的热情与购买力有目共睹,但这份支持绝非"可随意收割"的红利。当本土球员的沉默遇上俱乐部的迟滞反应,当合规疑点被掩盖至假货泛滥,伤害的不仅是球迷的感情,更是泰山队积淀多年的品牌价值。
如今,球迷需要的不是避重就轻的声明,而是对淄博活动性质的明确界定、对产品真伪的权威认定,以及对本土球员缺席原因的坦诚解释。毕竟,足球俱乐部的根基从来不是商业流水,而是球迷的信任——这份信任,容不得敷衍与忽悠。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