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使用玉米做燃料引发网友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浪费,也有人认为将陈化粮用作燃料物尽其用。10月21日,该店店主史先生回应记者,他并不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目前店里用的玉米基本以市场价从周边农户收来的,能够助农,且玉米作为燃料没有致癌物,更加健康。(10月21日 极目新闻)
一家烤肉店用玉米作燃料,竟在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店主史先生以“助农”“环保健康”为由,试图为这一商业行为披上道德外衣。然而,剥开这层华丽包装,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其背后是对粮食价值的误读和对公共情感的漠视。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将可食用玉米投入烤炉,无异于暴殄天物。店主辩解所用多为“陈化粮”或农户“卖不出的玉米”,试图规避道德质疑。然而,“陈化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严谨界定的概念——若非真正变质至无法食用,任何将粮食引向燃烧而非食用的行为,都是对农业生产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数据显示,全球仍有数亿人面临粮食短缺,而我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此背景下,将玉米付之一炬,不论其来源如何,都显得格外刺眼。
店主宣称玉米燃料“无致癌物”“更加健康”,缺乏科学依据。任何有机物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玉米并非例外。在没有权威机构检测验证的情况下,这类宣传更像是一种利用公众健康焦虑的营销手段。更讽刺的是,为了这种所谓的“健康烧烤”,店家专门引进单价3600元的韩国烤炉,其商业包装的意图远大于真正的健康考量。
所谓“助农”之说,更经不起推敲。店家自称按市场价收购玉米,但每日仅用两三斤,一年不过六百余斤,这种规模的采购对农业生产的拉动微乎其微。将如此有限的商业行为包装成助农义举,不过是对社会关怀情绪的消费。真正的助农,应是建立可持续的农产品流通机制,而非将粮食引向低价值的燃烧用途。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粮食的多元化利用。玉米在工业领域可转化为生物燃料、淀粉、糖浆等高附加值产品,但这种转化应以科技赋能和价值提升为前提。直接燃烧作为最低端的利用方式,既无技术含量,也无实际价值创新,唯一的作用就是制造话题。
当下,该店虽因“玉米燃料”登上热搜,却未能扭转经营困境,这一事实本身已说明问题,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因口味、价格和服务投票,而非被华而不实的噱头所迷惑。粮食终究是用来吃的,这是人类与农作物关系的基本伦理。将玉米投入烤炉燃起的,不是健康的保证,也不是助农的善意,而是一缕扭曲的商业虚火。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暴殄天物”始终是一种深刻的告诫,在今天这个物质丰裕却资源紧张的时代,这一告诫依然振聋发聩。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