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换5任总理,法国中间派为何力量消减
创始人
2025-10-22 12:03:57
0

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 本报特约记者 岳 雯

编者的话:法国政坛今秋再度陷入紧张。勒科尔尼总理一个月内经历数次权力“过山车”,其领导的新政府上周勉强挺过不信任动议投票,但将于10月24日开始的2026年预算案审议,仍如巨石般悬在马克龙总统带领的中间阵营的头顶。自2017年以“超越左右”姿态打破传统党派格局,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一度成为法国政治权力中枢。但在2022年、2024年两次国民议会选举后,中间派政府陷入“悬浮执政”困境,左、中、右集团“三足鼎立”,中间派政治力量逐步消减、丧失主导地位。近两年,法国政府已更换5位总理。在欧洲,有悲观者担忧,法国政局不稳不仅削弱其自身,也危及欧洲凝聚力;但也有乐观声音认为,政坛震荡反而为法国提供了重塑政治文化的契机。

“削减赤字”和“安抚民意”的不等式

10月1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在国民议会投票中以18票之差险些被罢免,勉强躲过两项不信任动议。此前他在短短一个月内已经历了数次权力“过山车”:9月9日被总统马克龙任命为总理,10月6日因组阁受阻递交辞呈,10月10日再度受命组建“勒科尔尼二世政府”。如今虽暂保职位,却仍需闯过10月24日开始的2026年预算案审议的关口。

面对来自左右两翼的双重不信任动议,勒科尔尼被迫宣布“暂停养老金改革”,以换取法国社会党多数议员在投票中弃权。此举稳住了局势,却被舆论视为以短期妥协换取政治生存的权宜之计。社会党领袖奥利维耶·富尔虽然称此举“避免了更大危机”,但仍强调议员“弃权并不等于支持”。养老金改革原为政府财政整顿的核心手段,其搁置意味着削减赤字的目标更难实现。勒科尔尼必须在预算案中拿出新的资金方案,以平衡社会诉求与欧盟财政要求。

法国《世界报》形容称,勒科尔尼在议会讲台上“体验了修士般的孤独”——在他本应获得支持的中间派席位上,空座连连;而左右两翼议员轮番上台发言,迫使议长娅埃尔·布朗-皮韦不断敲槌维持秩序。勒科尔尼警告道:“要么展开真正的辩论,要么就让国家陷入危机——选择在你们。”他指责反对派“绑架预算程序”,并呼吁恢复理性。然而,表决结果刚公布,法国左翼政党“不屈法国”随即宣布将提交第三份罢免共和国总统的提案。

中间派与左右、极左极右之间的分歧难以弥合,原因是多重的。首先,《世界报》报道称,法国政坛长期呈现“多数总统”局面,即总统选举的胜利往往直接带动其政党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获胜,从而掌握议会多数。即便在中间派失去主导地位之后,左派和右派的议员也未能通过跨党派联盟有效制衡总统。

此外,法国当下的政治文化本身并不利于共识建设。《世界报》认为,与一些北欧国家或德国等的多党制不同,法国长期缺乏跨意识形态联盟的传统,妥协文化在法国精英中相对少见。尽管马克龙呼吁“逐条协商”,推动合作立法,但各党派对核心选民承诺的坚持,使全面联盟难以形成。

与此同时,经济问题使政治危机雪上加霜。法国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六成,财政赤字率长期超过欧盟3%的上限。能源转型、社会补贴、地方财政与公共医疗支出均令财政压力持续加剧。暂停养老金改革虽可暂缓社会紧张,却降低了削减赤字的可行性。一旦预算案涉及增税或削减地方拨款,政府势必再度面临抗议浪潮。就这样,中间派政府被困在“削减赤字”与“安抚民意”的不等式之中。

法国历史学家吉尔·理查在《世界报》撰文称,法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认同危机,长期的结构性失业、经济不安全感与社会撕裂,让曾经支撑法兰西共和国的基石正逐渐瓦解。

仅13%的法国人自认为是“中间派”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自1958年成立以来,其制度设计以强化总统权力为核心,旨在克服第四共和国时期议会分裂、政府频繁更迭的弊病。然而,尽管总统拥有解散国民议会、任命总理及在危机时行使非常权力等宪法工具,政府仍须依靠议会多数才能有效运作。历届总统多出身于传统的左右两大阵营——社会党和共和党,凭借深厚的社会基础与组织动员能力,长期主导法国政治。

这一“左右共治”形成了法国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常态。左翼强调社会公正与再分配,右翼捍卫市场自由与国家秩序。政治权力在两者间周期性轮替,形成稳定的双极格局。相较之下,中间派长期被视为“缺乏激情与立场”的“折中派”,在权力结构中充当调和者而非主导者。

2017年,马克龙的崛起打破了这一格局。他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首位以中间路线赢得总统大选并获得议会多数支持的领导人。这一“政治突围”源于多重条件的汇合:其一,传统大党信任崩塌,左翼的社会党在奥朗德任期内因路线模糊与内部分裂失去社会基础,右翼的共和党则因候选人菲永妻子“吃空饷”丑闻而信誉受损;其二,法国选民普遍厌倦长期的左右对峙,对“超越分歧”的政治叙事产生共鸣。

马克龙本人曾任经济部长,既具技术官僚气质,又能以改革者自居。他善于跨派别整合,吸纳来自社会党与共和党的温和派,以“既非左、亦非右”的姿态赢得了公众期待。他主张以务实取代意识形态纷争:在社会领域倡导开放与平等,在经济政策上推行减税、放宽劳动法规、鼓励创新投资;在国际层面则强调重振欧洲一体化。这种兼容社会自由主义与市场改革精神的“混合式治理”曾一度令中间派跃升为权力中心。

然而,所谓“马克龙式中间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间政治。它既非前总统德斯坦倡导的自由主义,也非贝鲁代表的基督教民主,而是一种以总统个人为核心的“马克龙主义”。什么是“马克龙主义”?马克龙所属复兴党议员夏尔·罗德韦尔称:“它代表自由派经济政策、坚定的亲欧立场、推动国家改革的决心,以及在安全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法媒分析称,中间派“政治突围”的背后也暗藏隐患。2017年成立的“共和国前进党”(今天法国复兴党的前身)在国民议会取得绝对多数席位,却缺乏稳固组织与思想根基,更像一台“总统竞选机器”,而非制度化政党。因此,随着马克龙这一核心人物声望的起伏,该党派迅速显露出其脆弱性。

2022年国民议会选举后,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失去绝对多数,被迫在特定议题或个案中与其他政党联盟。2024年提前选举进一步固化了法国政坛“三极格局”:左翼联盟、中间集团与极右翼国民联盟”并立,中间派不再占据优势。

在总统解散议会后,中间阵营内部裂痕加深。前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公开呼吁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并宣布参选;另一位曾被视为马克龙得力助手的前总理、现复兴党秘书长加布里埃尔·阿塔尔日前也公开表示:“和许多法国人一样,我已无法理解总统的决策。”《世界报》称,“中间阵营内部竞争已经开启”,各派政治机器已为2027年的权力之争各自筑墙、分化运作。

法国《费加罗报》今年5月援引该国民调机构Odoxa-Backbone的调查称,82%的法国人认为“马克龙主义”将在马克龙任期结束后消失,仅有40%的人认为它构成一种真正的政治思潮。调查显示,即便在复兴党内部,也有59%的支持者认同这一判断。此外,自认为属于“中间派”的受访法国人的占比仅为13%,《费加罗报》将此趋势称为“左右分野回归、中心塌陷”,报道认为法国社会的政治自我定位未来将回归传统的左右轴线。

“可能孕育出更具合作性的政治模式”

任期至2027年的马克龙多次强调,他将完成本届总统任期。法媒“大对话”网站刊文称,在左、中、右“三极对峙”时代,“中间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后马克龙时代’如何保持统一。这些继任者虽在‘马克龙主义’框架下成长,却缺乏真正以妥协平衡为核心的中间派政治文化。”文章认为,2024年国民议会解散揭开了法国中间派的深层裂痕,权力竞争、路线分歧与个人野心让法国人担忧其是否会重蹈奥朗德任期末社会党的覆辙。

与此同时,中间集团的外部环境更为险峻。有观点认为,法国依旧是一个“意识形态驱动政治”的国家,中间派必须面对左右两翼的民粹浪潮——这些力量以简单化的口号和情绪化叙事赢得民心。在这种氛围下,“既不革命也不反动、只求理性与稳健”的姿态已难打动选民。

“大对话”网站分析称:“中间阵营若要重建信任,必须摆脱行政化与个人化惯性,提出能激发社会共鸣的新叙事与改革方案。若继续陷于派系斗争与空洞纲领,中间派或将碎裂成若干小党,只能依赖选前联盟维系生存。”文章认为,2027年总统选举前,能否在一位候选人下实现团结,将决定中间阵营的命运。而当维系体系平衡的核心人物退出舞台后,这个中央集团能否延续,仍是法国政治最大的未知。

西班牙《国家报》评论称,制度和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法国,也危及欧洲凝聚力。在欧洲多国极右翼政党崛起的背景下,法国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支柱力量之一,其新政府的实力至关重要。

巴黎第一大学政治学教授洛伊克·布隆迪厄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分析称,法国新一届国民议会“并不比多数欧洲国家议会更难治理”,相反,它为法国提供了一个摆脱长期以来“拒绝协商与对话”政治文化的契机。他认为,本届议会由3个规模相当的政治集团构成,这实际上符合比例代表制的逻辑。如果按照第五共和国的框架衡量,它似乎“无法治理”;但如果与德国、意大利等实行混合制的议会相比,这种局面并不异常,反而可能孕育出更具合作性的政治模式。

布隆迪厄强调,问题不在制度,而在政治文化的转型。“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文化不会在几天内改变。如今,没有任何阵营能单独推动法国社会的深刻改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心得体会总结... 第1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心得体会年终之际,回顾20XX年,到村任职已近两年了,回想起初任村官时的激动和...
《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 10月21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微短剧《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第二部成功入围“帧启万象 剧绘...
最新或2023(历届)公司团队... 篇一:提升执行力心得体会范文通过近段时间的组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
关于春节安全保卫工作心得体会 ... 篇一:安全保卫工作心得体会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不仅如此,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