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奔驰集团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报告,其全球销量达52.53万辆,同比下滑12%,而中国市场成为主要拖累——三季度在华销量12.51万辆,同比骤降27%。
这一跌幅在已公布销量的德系豪华车企中排名第一。
具体到车型,曾经热销的奔驰E级、GLC和C级三大主力燃油车型销量骤降近1/3,以往月销轻松过万的E级和C级,在7月份销量分别只有7700辆和6870辆。其中,奔驰C级的跌幅最猛,高达48.63%。
宝马同期表现同样不佳,其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46.4万辆,同比下降11.2%,中国是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奥迪虽未公布前三季度完整数据,但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已超过10%。
与此同时,保时捷也正经历入华以来最严峻的危机。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为3.22万辆,同比大幅下降26%。
回顾2021年的黄金时代,保时捷在华销量曾高达9.57万辆,占据全球市场的30%。
然而自2022年起,其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全年仅剩5.7万辆。根据今年的数据,这种下滑之势显然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
曾经稳坐豪华车市场顶端的“德国军团”,在中国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寒流。
这几年,相信大家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已经有了很直观的感受,从小米、理想到比亚迪,很多人对这些品牌都耳熟能详,本土新能源势力正对德系豪车形成全面围剿之势。
根据中汽数研发布的9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得益于精准聚焦10-20万元主流市场的策略,零跑汽车66,657辆的月销成绩不仅创下自身新高,更一举刷新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月销纪录。
鸿蒙智行以52,916辆的交付量稳居第二。其中,问界系列贡献了40,619辆;问界M9持续表现强势,在竞争激烈的50万级以上市场蝉联销量冠军。
小鹏汽车9月交付41,581辆,创下历史最佳成绩。旗下MONA M03车型单月销量达14,546辆,是其销量的重要支柱。截至9月底,小鹏汽车今年累计交付量已超过31万辆,同比激增218%。
小米汽车继8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后,9月更进一步,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其首款SUV车型YU7市场反响热烈,与SU7系列共同构成了品牌销量的强劲驱动。
蔚来汽车9月交付量达34,749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其多品牌战略的成功:定位主流家庭的乐道品牌贡献了15,246辆,高端蔚来品牌交付13,728辆,而面向细分市场的萤火虫则交付了5,775辆。
在销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逐步蚕食德系豪车曾经称霸的高端市场,
在30万以上市场,理想、问界、蔚来等品牌已经站稳脚跟。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直接抢夺了宝马X5、奔驰E级等核心车型的用户。
问界M9甚至超越宝马X5,持续领先50万级SUV市场。
在超豪华领域,今年上市的尊界S800势头凶猛,9月份交付将近2000辆,力压奔驰S、保时捷帕梅、奥迪A8等。
德系豪车在华遇冷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则来自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外部压力。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与消费信心波动,中产阶级在购车时更趋理性,入门级豪华车不再是优先选项。
曾经,宝马、保时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如今年轻消费者更看重实际体验,“性价比+高科技”成为新的购车核心指标。他们不再迷信品牌历史,转而追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科技配置,而这恰恰是传统德系品牌的短板。
保时捷等品牌推迟电动化战略、延长燃油车生产周期的决策,与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转型节奏脱节,进一步加剧了销量下滑。
作为更懂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品牌,除了产品力的优势外,中国品牌在用户体验方面可谓遥遥领先,智能座舱、激光雷达、健康配置等已经成为本土品牌的标配,而德系豪车的部分智能化功能还需要花钱选装。
所以,在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同时,新能源转型的滞后也让“德系军团”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话语权。
为应对市场变化,德系豪华品牌在放下身段,加入价格战的同时,积极推出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产品。
以奔驰为例,2026年,奔驰将在中国投产纯电GLC长轴距版本,包括首个中国专属的长轴距6座版本。奔驰大中华区掌门人佟欧福(Oliver Thöne)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奔驰计划到2027年推出超40款新车型,其中有7款中国专属车型。此外,奔驰还宣布与字节跳动升级战略合作,并深化与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的合作。
其他德系豪车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相应战略。
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励驰甚至声称,赢回年轻且重数字化的中国用户“是一场马拉松”,2025年仅为“校准年”,2026年将重启进击。
从“品牌崇拜”到“技术为王”,从“燃油主导”到“电动智能”,中国市场的话语权正加速向本土品牌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