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不直接引进米-26?不契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呗
创始人
2025-10-19 00:01:34
0

每当谈起重型直升机,总有人心生遗憾,不禁发问:为何我们不直接引进俄罗斯的米-26呢?要是当时引进生产线,说不定现在都已经服役,发挥重要作用了。

但实际上,米-26虽体型庞大,却并不契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米-26定位为纯粹的运输直升机,飞行状态较为平稳,缺乏灵活性。而中国对于重型直升机的要求,是希望它能像美国的CH-53K那样,具备深入敌后执行突击任务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即便作为重型直升机,也必须拥有和直-20一样出色的机动灵活性。

从性能参数上看,米-26最大起飞重量可达56吨,发动机功率约为23000马力;而CH-53K最大起飞重量为39吨,马力与米-26几乎相当。如此一来,CH-53K的剩余功率更大,操控性能更强,在重载或者吊挂货物时,面对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也更为出色,无疑更适合执行突击任务。也正因如此,中俄在合作研发重型直升机时,并未选择米-26的改进型,而是确定了一款新型的38吨级直升机。

按照最初的合作协议,俄方承担重型直升机部分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工作,中方则负责机身设计与航电系统的研发制造,发动机方面计划采用两台乌克兰D-136涡轴发动机的改进型号。并且,重型直升机的生产线也将设立在中国境内。

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D-136发动机的马达西奇公司已毁于战火,这导致重型直升机无法再使用原计划的发动机型号,只能转而考虑中俄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俄罗斯的PD-12V涡轴发动机目前尚处于设计阶段,尽管其马力高达1.4万马力,但短期内显然无法投入使用。因此,中国只能依靠自主研发的5000KW级涡轴发动机。虽说这款发动机的功率比俄罗斯的发动机小,但通过安装3台,仍能满足重型直升机的动力需求。

不过,这样一来,俄罗斯在项目中的分工份额大幅减少。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快速推进,避免因主导权问题产生争执而影响进度,重型直升机项目有必要从中俄联合研发转变为由中方主导,俄罗斯仅在其最为擅长的减速器和旋翼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明晚开播,又一年代大剧来袭,看... 《沉默的荣耀》刚结束,无数观众还在沉浸在“向烈士致敬”的情绪当中,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接档剧一经官宣,就...
最新或2023(历届)社区讲政... 最新或2023(历届)社区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社区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鼓舞和...
最新或2023(历届)领导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就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最...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新或2023(历届)讲政治有... 最新或2023(历届)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教师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