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0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一夜成名的网红正发现成名的另一面 在沸腾的油锅前站了几周后,“鸡排哥”再也受不了了。上周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发视频称将休息一天。他很疲惫,不仅因为不停地炸鸡,还因为来自狂热粉丝的各种要求。
就在上个月,“鸡排哥”还只是李俊永,在中国瓷都景德镇经营一个炸鸡排小摊位。9月23日他注册社交平台账号,随后迎来泼天流量。人们被他戏剧性的手势、细致的烹饪技巧和俏皮机智的话语所吸引,其个人社交账号粉丝数很快突破100万。仅几天后,他的网络名气带来的流量副作用就开始显现。国庆期间人们在他的摊位前排队数小时,现场排队号码被炒至150元。一些视频博主干扰他的工作,有人冒充他在社交平台创建虚假账号,还有人散布有关他的谣言。
这并非中国社交媒体首次一夜之间将某人推至聚光灯下。但就在这些人突然引发轰动效应之际,人们却往往忽视这种现象对这些网红的影响。2021年在临沂大集上卖拉面的“拉面哥”火遍全网。接下来的两年里,许多人在他家门口直播,甚至为拍到他而爬到树上和房顶。还有人散布有关他的谣言。尽管他也收到许多善意,但无法继续从前的生活。还有一些曾在网上走红的人,比如长相酷似马云的农村小男孩、一名手艺过硬的女理发师、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家人,都曾难以招架蜂拥而至的围观人群。
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问题。人们不断需要吸引注意力的新奇事物。快速成名使一夜爆红的个人及其家乡在经济上受益,但代价是什么?失眠、被人肉搜索和来自陌生人的骚扰?
自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爆炸式普及以来,所谓的“打卡文化”随之盛行。当人们一窝蜂地痴迷于目睹某种“新奇事物”时,往往会忽略被关注对象也是普通人——无论网红还是普通民众。无疑,一些人出于好意才去亲眼看看聚光灯下的“名人”,但很多人只是在乎追随热门潮流,为参与其中并感觉自己“也成了焦点”。在此类狂热中,那些个体所承受的苦恼很容易被忽视和遗忘。(作者Phoebe Zhang,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