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10月14日),商务部宣布把韩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 5 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这些公司进行交易或合作。消息一出,韩华海洋的股价当日暴跌超过 8%。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美的摩擦会牵连到韩国企业?下面把事情讲清楚,尽量简单明了。
首先,这次针对的并非单纯的“韩国企业”,而是因为这些公司被指控配合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调查与打压。被列入清单的韩华海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韩国的大宇造船海洋,后来因经营问题引入了美国资本,形成了几家美国子公司。我们采取措施的理由是:相关公司不仅向美方提供行业数据和供应链信息,而且还深度参与了美国海军舰艇维修和一些具有国家安全属性的多用途船舶建造。换句话说,中国方面认为这些集团在协助美国对华产业施压,因此作出反制决定。
其次,当前全球造船业形成了中、韩、日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占据全球 50% 以上市场份额,商用船舶订单占比超过 60%,从集装箱船到 LNG 运输船几乎实现了全品类覆盖,并且在交付速度和性价比上具有明显优势。韩国以约 22%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能够与中国在一些高端细分市场竞争,尤其在 LNG 船领域仍保有技术优势;但韩国的很多造船厂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比如钢材等原材料。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回落到大约 10%,更多集中在特种船舶和高附加值领域。
第三,从更大层面看,这次制裁也是对美国重振本国造船业计划的反制。美国本身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占比已经非常低,几乎不构成独立的商业造船能力,主要依靠日韩等盟友来维持海上能力。因此美国推出了数百亿美元级别的造船扶持计划,目标是通过政策和费用手段,吸引订单回流,使其在海上力量和产业链上重新获得优势。中方的做法可以被理解为遏制这种“去中国化”倾向的一种回应:既要保护自身产业,也要阻断可能被用来打压中国企业的渠道。
第四,这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对日本造船业采取过类似干预措施:当时日本企业在全球造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通过施压限制出口、要求船价调整、并配合财政补贴和贸易政策,改变了当时的竞争格局,最终促成了日本造船业的衰落,而韩国抓住机会崛起。历史上这些强力干预表明,产业政策和贸易措施可以迅速重塑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因此现在采取反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一种基于历史教训的策略回应。
基于上述几点,中国的策略很清晰:在原则问题上不会退让,关键领域要牢牢把握主导权。造船业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产业,它与未来的制海能力、战略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涉及国家安全和长期战略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果断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目前在造船出口和生产能力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大型造船集群,全球顶尖的造船厂中有不少位于中国,不论民用商船还是军用舰艇的制造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把这件事放大来看:一方面,这是贸易和产业竞争的一部分;但更深层次来看,这是围绕未来制海权和战略自主权的较量。控制关键产业链、保证关键能力不被外部轻易切断,是国家安全与战略自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协助对方打压本国产业的机构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既是维护经济利益,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这次针对韩华海洋美国子公司的反制,是中国在面对美国推动的产业重塑和潜在的战略威胁时所采取的一个具体行动。它既有回应外部行为的即时目的,也与更长期、结构性的产业与安全考量相关。对于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竞争,未来还会有更多博弈,但当前的态势显示,中国在造船业上的实力与决心,都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