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与会领导人在峰会前集体合影。 新华社发
随着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双方在遵约履约问题上表现出积极态度,对相关条款予以推进,针对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国际调停也初步形成了合力。这不仅对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长久博弈格局产生了影响,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加沙前景的思索。
以哈“双输”骑虎难下
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两年多的时间里,尽管国际社会也曾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介入,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美国失衡的中东政策和对以色列的极度偏袒,使得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冲突愈发剑拔弩张。
9月29日,白宫正式公布了特朗普旨在结束加沙冲突的“20点计划”。尽管该计划仍然主要体现了美国试图主导加沙停火及战后全方位重建的意图,但相较于此前“清空加沙”“接管加沙”等杀气腾腾的设想而言,总体上传递出更多的可操作性和更为多元的国际参与。
10月10日凌晨,以色列宣布批准与哈马斯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13日晚,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峰会,聚焦加沙地带停火第一阶段议题。埃及、美国、卡塔尔和土耳其四国元首签署一份文件,作为加沙停火协议的四大“担保人”高调发声,承诺支持加沙停火协议落实。从特朗普抛出“20点计划”到沙姆沙伊赫峰会正式召开不过半月时间,加沙局势正朝着缓和方向迈进。
哈马斯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后,长期秉持对以斗争的立场。自2005年9月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完成加沙单边撤离计划、2007年6月哈马斯在与法塔赫的内斗中夺取加沙实际控制权以后,巴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哈马斯控制下的加沙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巴以冲突更是开启了双方周期性和规模性军事冲突的序幕。
自2023年起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则不同以往,其持续时间之长、人员伤亡之大和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之烈,都是双方长期博弈过程中较为罕见的。2023年10月7日当天的事件本身只是哈马斯的一次冒险行为,但由此引发的此轮冲突却从根本上重塑了巴以冲突格局。
从事态进展来看,以哈处于“双输”状态。以色列虽从武力上对加沙形成碾压之势,却输了国际道义与国际形象,诸多西方国家相继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哈马斯及其地区盟友的军事实力则遭遇了明显重创,哈马斯独控加沙的地位已经动摇。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延宕两年,不论是以色列还是哈马斯都“骑虎难下”且有着强烈的“疲惫感”。此时和谈给了以色列可以通过营救所有在世人质呼应其最初的战争目标的机会,哈马斯也可以在恢复加沙人道主义救援和以军撤至“撤军线”等条件下暂时改善自身处境。
“20点计划”埋下暗雷
巴以博弈此后最大的挑战在于下一阶段的和平协议中关于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地带、哈马斯解除武装的谈判。“20点计划”对于哈马斯在加沙的地位及其去军事化问题有一定的设想,但哈马斯在此问题上的妥协空间有限,这些矛盾都会成为未来新冲突的爆发点。
“20点计划”埋下的暗雷还包括,下一阶段必然触及哈马斯在加沙的存在问题,即将哈马斯排斥到加沙治理的机制之外,并完全解除其武装。这种安排的背后,体现的是美国以及一些中东国家对哈马斯存在的不满。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哈马斯不仅是一种武装力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很难被轻易彻底消灭。此外,加沙地带长期以来被哈马斯独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缺乏对该地区的有效管治。在后哈马斯时代的加沙,国际力量的介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种真空,维持该地区的基本稳定和运转,但是,回归“巴人治巴”才是最终之路。要防止在加沙地带形成独立的治理体系并走向长期化,以免加剧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分裂。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实际上忽视了“两国方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被排除在冲突后加沙治理之外,缺乏重建的主导权,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巴勒斯坦建国之路的推进。正因如此,埃及总统塞西在沙姆沙伊赫峰会闭幕后专门发表声明,重申对“两国方案”的支持。
“两国方案”目前的难点在于巴勒斯坦仍未具备国际普遍承认的领土边界、首都和军队等基本要素,其内部派系的政治整合也依旧任重道远。再加上美以两国不断掏空“两国方案”,其在建国问题上能获得的实质性国际支持相对有限。即便如此,要真正确保加沙地带的持久和平,必须有效管控分歧,真正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才是关键所在。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