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铁系统罢工,马车和蒸汽车重回伦敦街头。作者供图
因地铁系统罢工,马车和蒸汽车重回伦敦街头。作者供图
近日,伦敦街头上演了一幕颇具戏剧性的场景:因地铁全线罢工停运,伦敦街头赫然出现了马车,还有蒸汽车缓缓驶过。有网友调侃道:“这是英国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我们从地铁时代倒退回了马车时代……英国人在电动车和燃油车之间,选择了蒸汽火车。”
这句玩笑话背后,折射出英国当前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深层困境。9月7日至11日,伦敦地铁因工会发起的薪资与工时争议而陷入长达一周的全面停摆。据伦敦交通局发布的2024年数据,伦敦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量约为370万至400万人次。此次大规模停运,对城市通勤造成了严重冲击。
多家英国主流媒体将此次罢工称为“近年来伦敦最严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铁停摆”。
工会诉求:薪资与工时引发舆论风暴
此次罢工由铁路、海运和运输工人工会组织发起,核心诉求包括:将每周标准工时从35个小时缩短至32个小时(即推行“四天工作制”),并进一步提高薪资水平。对此,伦敦交通局回应称,已提出3.4%的加薪方案,但无法接受缩短工时的要求。
引发公众广泛争议的,并非缩短工时本身,而是工会提出的加薪诉求。数据显示,一名合格的伦敦地铁司机起薪高达7.1万英镑;普通站务人员的年薪也普遍在3.5万至4.4万英镑之间。而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英国全职员工的年薪中位数仅为3.74万英镑,铁路及电车司机的中位年薪则达6.39万英镑,显著高于全英平均水平。
更引人关注的是与高学历群体的薪资对比。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的薪酬中位数约为2.8万至3.3万英镑;即便是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起薪也多集中在3.5万英镑左右。相比之下,地铁司机7.1万英镑的起薪不仅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甚至高于部分进入金融、咨询等传统高薪行业的毕业生初始收入。
这一悬殊差距,使此次罢工在公众舆论中引发了激烈讨论:在通胀高企、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公共服务岗位的薪酬是否已脱离现实?而工会则坚持认为,地铁员工承担着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理应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待遇。
随着罢工落幕,伦敦市民的生活逐步恢复,但围绕公共服务、劳工权益与社会公平的争论,仍在持续发酵。
英国工会力量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分化
要理解当前伦敦地铁罢工引发的社会争议,有必要回溯英国工会制度的历史脉络。英国的工会运动起源于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在推动改善劳动条件、确立周末休息制度、废除童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影响了现代劳动制度的基本框架。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英国工会在不同产业中的发展路径出现了显著分化。在铁路、地铁、能源等传统公共服务领域,工会仍保有较强的组织力和谈判能力,能够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影响劳资博弈。相比之下,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中,工会的影响力明显式微。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往往以个体身份与企业建立灵活雇佣关系,较少依赖集体组织表达诉求。
这种分化背后,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形态的深刻变迁。传统公共服务行业岗位集中、职业路径稳定,为工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集体行动条件;而新兴产业则以高流动性、弹性用工和个体竞争为特征,劳动关系高度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集体诉求。
正是在这种产业格局与工会影响力的错位之下,工会的角色日益复杂化:一方面,它仍肩负着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传统使命;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其行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对既有岗位、待遇和利益格局的刚性捍卫。这一现实,正是理解此次伦敦地铁罢工引发广泛社会争议的重要背景。
制度平衡与未来挑战
此次伦敦地铁罢工,远不止是一场交通中断事件,更折射出劳资关系与公共治理之间的深层张力。表面上看,争议焦点是薪资与工时;实质上,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作为英国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历史上为劳动者争取了诸多基本权利。但如今,当公共服务的稳定性频繁受到罢工影响,公众开始质疑:在公共效率与劳工权益之间,制度设计是否已失衡?如何避免关键基础设施因劳资纠纷而反复陷入瘫痪,已成为英国社会亟需回应的现实课题。
更长远来看,工会的角色已不仅限于维权,还牵涉到制度改革与技术转型的进程。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过度强调岗位保护的策略,可能与产业升级方向产生冲突,进而导致效率损失与改革迟滞。这一矛盾是否将削弱英国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仍有待观察,但已引发政策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对许多伦敦市民而言,这次罢工留下的不仅是通勤延误和交通拥堵,还有那句广为流传的调侃:“第五次工业革命来了,我们重新回到了马车时代。”这句玩笑话,恰如其分地映射出一个老牌工业国在效率与公平、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作者:薛子敬,伦敦大学亚洲和非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