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开国第一功臣,另一个只是开国第一功臣的女婿,这可是天差地别的差距。
李世民敢反李渊,是因为他本质上是开国第一功臣,李渊在617年起兵的时候,李世民18岁,在古代这个年龄可不算小,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更何况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自然是在开国过程中战功赫赫。
等到618年开国以后,随着李渊成为皇帝,嫡长子李建成自然成为皇太子,按照惯例太子一般情况下是要坐镇京师,不用出去领兵作战打打杀杀的,偏偏当时唐朝虽然建立,但是并没有扫灭群雄,因此需要频繁对外征战,需要消灭各大割据势力,这时候重任只能落在嫡次子秦王李世民身上,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之中,领兵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奠定了他是开国第一功臣的地位。
到了最后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经是封无可封,所以李渊别出心裁的为他设置了一个天策上将职位,可以在洛阳开设天策府,并且如同太子东宫一般可以自置官属。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又是诸王之首的秦王又是开国第一功臣,自然建立了自己的班底,有着自己的秦王府精锐,虽然无法比肩可以调动全国资源的皇帝李渊,但面对李渊也有一定的反抗实力。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威胁也大,所以腹黑的李渊选择扶持李建成和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一步步压缩李世民的生存空间,最终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元吉在领兵拒突厥时,要大肆征调秦王府精锐,要彻底架空李世民,李世民在忍无可忍或者说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掀桌子不玩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斩首行动”,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杀死,再控制住李渊。
虽然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因为他并没有杀掉李渊,没有背负弑父和弑君的骂名,再加上他身为开国第一功臣足够有威望,地方上也没有强大的实力派,因此并没有被地方军队勤王群起而攻之,反而是控制李渊,逼迫李渊先立他为太子,再禅位于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棣不敢反朱元璋的原因很简单,李渊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都成年了,而朱元璋最开始打天下的时候,朱棣都没有出生,直到1360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的前8年,朱棣才出生。
也就是说明朝开国过程中,朱棣寸功未立,别说是开国第一功臣了,连开国功臣他都不是,他与开国功臣唯一的联系就是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婿。
而且徐达的光他也沾不上多少,因为时间线推移到明朝,当时已经开始君权高度集中,这也意味着大臣并没有多少自主权,所以徐达在开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开国以后,面对强势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形成不了势力集团,甚至朱元璋大规模清洗开国功臣时,徐达没有被清洗,能得善终已经是很不错了。
朱棣的崛起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身为燕王的他就藩于北平,开启自己的藩王生涯。明初的天下格局是明太祖朱元璋以父子守天下,自己坐镇京师,再将儿子们封到各个要地,并且拥有三护卫的兵权,起到镇守地方的作用,是全国一盘棋,关键的点都有儿子在。
这些藩王中,以处于北方边疆的塞王权力最大,因为北方当时要面对元朝退化以后的次级版本北元的虎视眈眈,所以为了有效的抵挡北元,明太祖朱元璋赋予北方的藩王更多的资源。
像朱棣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征时顺利降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被大喜的明太祖朱元璋赋予“节制沿边士马”之权。
不过即使如此,朱棣的实力也达不到李世民那种程度,就连孤注一掷发动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实力都没有,因为他只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在北方他并不是一家独大,并没有控制北方所有兵马,像他的二哥晋王也不是什么善茬,对他可以起到一定制约效果,更何况还有其他诸如宁王等实力强悍的塞王。
而且他即使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那种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也没有条件实施,因为他远在北方边疆,并不在明初都城南京。李世民能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有一个便利在于唐朝的藩王不外封,他在京师动起手来也方便,如果他在外地想发动玄武门之变,那就悬了,可能到不了京师,在路上就被发现了。
还有很多人认为朱棣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后期已经成了气候,其实并没有,只能说他已经历练出来,能力是有了,但实力依旧不足,不能因为他靖难之役成功了,就觉得他实力雄厚,不然他也不至于后来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要装疯卖傻。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运气好,遇到了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这个志大才疏之人,使得他有起兵造反的时间和机会,建文帝的过度削藩使得藩王站到他对立面,又重文轻武,使得武将集团站到他对立面,得罪了这两大势力,使得朱棣造反的难度无形中下降了很多,最后是朱棣冒险采取斩首行动直扑南京以后,藩王中的谷王和武将中的李景隆打开金川门,使得朱棣轻松锁定了胜局。
整体来说,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31年时间之中,虽然朱棣已经成长起来,但他的实力还是不够看的,根本没有反抗明太祖朱元璋的实力。
最后话又说回来了,李世民反李渊,是因为他不反就没有活路了,如果任由自己被架空,成为案板上的鱼,那肯定活不了。或者即使李渊想留他一命,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放过他的。
朱棣为什么要反朱元璋呢?
首先双方没有利益冲突,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既不是开国第一功臣也不是嫡次子,根本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朱元璋对他的重用就是寄希望以后他可以成为守卫北方边疆的擎天一柱,所以并没有打压过他,更不用说想杀他,而朱棣也是认清了自己的定位,并没有谋逆之心,或者说即使有,也不敢在朱元璋在位时期表现出来,所以朱棣并没有反朱元璋的必要。
实在是太子朱标先是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不说,朱棣的大哥秦王和二哥晋王又先后死于洪武时期,等到明太祖朱元璋逝去,朱允炆继位开始霸道削藩时,朱棣成为了诸王之长,而且不甘心任人宰割,历史的发展将他推到造反那个地步。
并且最后造反成功,是取建文帝朱允炆而代之,成为新的皇帝,显得他野心极大,好似一早就是野心勃勃,其实他没那么大野心的,是历史的一个个巧合将他推到既是谋逆又是成就大业的路上,所以使得他跟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成为通过不正当手段继位的二代太宗皇帝。
一个唐太宗一个明太宗,都是得位不正却有一番大成就的狠人,当然朱棣之后被后代嘉靖帝改庙号为明成祖,不再是明太宗,但他的定位其实还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是自己所在王朝的二代皇帝。
最后除却二人的年龄和成长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们遇到的父亲不一样。
如果朱棣遇到的是李渊这样的父亲,给他同样的成长时间,他真有可能反李渊。同理李世民如果遇到朱元璋这样的父亲,他也反不起来,朱元璋不会给他反的机会。
李渊虽然被好儿子李世民贬低不轻,并非懦弱无能之主,但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打压儿子李世民,虽然通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来完成,不至于落下骂名,但也使得自己最后阴沟里翻船,被李世民逆袭,这也说明的他的能力不足,考虑不全面。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李渊对于朝堂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强,所以是通过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而不是亲自下场,因为害怕会因此造成很大的风波,毕竟李世民功劳那么大,班底又很强,一个不好,很容易遭到反噬。
明太祖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的成长是一步一个脚印,用时15年打天下,靠的是自己,不用依靠儿子平定天下,对于朝堂的掌握是相当之深,所以他在开国以后,可以大规模清洗开国功臣,并不害怕遭到什么反噬。
面对这样的强势开国皇帝,即使朱棣有着李世民那样的功劳和班底,估计都不敢反明太祖朱元璋,因为胜算太低了,或者说都没有反的机会,朱元璋觉得这个儿子功劳太大,只需要下几道命令,令其就藩地方,再将其班底成员以高升为由打散任命到不同地方,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更何况朱棣没有李世民的功劳和班底,所以只能老老实实等到命运出现转折点,而不是像李世民那样直接通过玄武门之变改变自己的命运。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