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装置引发观感不适争议。13日晚,景区致歉称高度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
回顾这一事件,景区最初将争议归咎于部分网络差评系刻意调色所致,并强调作品是“作者为女儿打造的童话王国”,并建议游客“晴天前往”。这种辩解显然忽略了公共空间艺术的核心属性——公共性。
不同于私人画室的自由创作,景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公共场域,其艺术装置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梦幻温馨”的定位不能仅停留在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更需落地到公众的实际观感。当“夸张设计”触碰部分游客的文化敏感神经,甚至引发不适,本质上是艺术表达与公共审美出现了错位。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创作情怀固然值得珍视,但公共属性决定了这些作品必须顾及更广泛群体的审美习惯与心理感受。这并非束缚艺术的手脚,而是承担公共空间应有的文化责任。网友提出的“明确分区提示”“增设创作解读”,恰恰给出了平衡艺术个性与公共感受的可行路径。景区若能在前期规划中主动预判争议,通过分区将小众艺术与大众休闲空间隔离,用解读帮助游客理解创作理念,既能保留艺术的独特性,也能避免公众陷入“误闯不适场景”的尴尬。
从年接待超3万人次、门票收入破百万,到因争议作品陷入舆论漩涡,“荒野之国”的转折警示所有文旅从业者:文旅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艺术可以成为景区的独特名片,但这张名片需要兼顾创意与共情,让游客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能获得舒适、愉悦的体验。此次拆除争议作品,既是景区对公众意见的积极回应,更应成为文旅行业反思艺术表达边界的契机——唯有守住公共审美底线,艺术才能真正为文旅赋能,而非成为争议的导火索。
上游新闻 李文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