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论语》结构化复习
创始人
2025-10-14 04:03:06
0

■教师带着学生依循人物和概念的思路细致爬梳,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论语》知识体系,建构整体性的认知图式,能更系统地开展高考前的深度复习

■教师要合理搭建支架,带着学生从散中读出整,从变化中把握不变,从纷杂中理出头绪,从概念中建构体系,对《论语》内容进行结构化的重新组织

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整本书的复习教学更是困难重重。《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校高三《论语》复习教学不能尽如人意,复习内容浅表化、知识碎片化、策略应试化等不良倾向普遍存在。实践证明,“零打碎敲”式复习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深度、文化涵养及文本的结构化理解没有太多帮助,往往事倍功半。

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高三学情特点开展《论语》整本书深度化、系统化、素养型的高效复习,尤为必要。

1 新课标框架内整本书阅读的素养导向

《论语》在18个任务群中,既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又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与《红楼梦》都是北京高考必考书目。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研讨,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还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此任务群旨在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整本书阅读要求把一本完整的著作作为阅读的对象,内容上强调的是“整”,形式上是以“本”存在,要求关注整本书内容的前后关联,关注每一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核心内容。学生要在整体的关照下读懂部分、探究部分,否则就如盲人摸象,难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这就要求进行高三名著板块复习时要基于《论语》整本书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去理解其中的一则或几则,厘清这一则和那几则之间的关联,通过探究给出自我评价并能合理地迁移运用。

2 《论语》在高考中的测评要点与能力指向

近年来,北京高考逐渐加强了对《论语》的考查。笔者梳理近十年来北京高考对于《论语》的测评,发现高考《论语》整本书阅读板块的测评要点在不断更新,考查的能力指向也在不断变化:考查点从“言”的词语解释、句子理解到“文”的思想把握、阐发与运用;能力点从“言”的识记能力、理解概括到“文”的鉴赏评价、感悟探究;考查形式从“言”的独立考查、勾连文本到“文”的微写作、大作文。

总体看来,近年来北京高考对《论语》的测评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隐含着对于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内容上,高考测评主要集中在字句理解、思想阐发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形式上,测评灵活多样,多以标点、释词、断句或译句为起点,进一步考查对于一则或几则《论语》的理解、比较、辨析及评价。测评题目体现出形式灵活、整体化理解、注重迁移运用的特征。这就需要在高三复习时尽量规避碎片化倾向,合理实施《论语》内容重组的结构化复习策略。

3 《论语》整本书的文本特性及复习路径

坦率地说,高三开展《论语》整本书复习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这是由《论语》文本特性所决定的:一是文言先秦化。字词的音义古今差别较大,理解起来比较难,容易以今律古,误入歧途。二是思想散点化。据统计《论语》20篇492章,共计15900多字。原有编排并不成系统,大多语句短小,但易记易忘。三是注解多元化。自古至今注解版本不下3000种,对于断句、词句解释或义理阐发各家说法不一,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四是义理精深化。语言较为含蓄,义理较为深刻,须结合《论语》整体思想,悉心品悟。

学者钱宁在《新〈论语〉》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论语》是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一是《论语》未经孔子本人编撰审订;二是目前的《论语》,是孔门众多弟子在不同时期的各种‘课堂笔记’的集合。因此,《论语》需要一次解构:一次系统的分拆,然后重构,并在重构中展现文本原有的意义、内涵和逻辑。”在高三进行《论语》整本书的复习时,教师要合理搭建支架,带着学生从散中读出整,从变化中把握不变,从纷杂中理出头绪,从概念中建构体系,对《论语》内容进行结构化的重新组织。

4 高三《论语》深度复习的结构化设计

一是明晰线索,建立任务清单。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说:“我的读法是:(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借这种考查,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李零的第一种读法适合高一、高二的《论语》学习,学生可以一章章、一节节踏踏实实读懂理解。对于高三《论语》复习教学,第二、第三种读法比较适合,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论语》面貌,从而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思想理解的整体化,体现深度学习的特征。笔者采用了这一读法来开展复习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教师带着学生依循人物和概念的思路细致爬梳,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论语》知识体系,建构整体性的认知图式,能更系统地开展高考前的深度复习。

二是聚焦任务,开展专题教学。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研究课中,笔者曾尝试以《学以致其道》为专题开展教学,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理解。课堂任务链设计如下:

核心任务:本专题有十五则《论语》,顺序不一,请你尝试从编者的角度,向大家说说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什么?

子任务一:为什么学,何为真正“为己”?子任务二:学什么之争,樊迟因何被批评?子任务三:怎么学,颜回因何受表扬?子任务四:课堂量规及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通过课堂讨论和研读,学生通过十五则《论语》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认识得到深化。

三是一题两做,开发题目资源。高三名著复习内容多,任务量大。《论语》练习题目繁多,陷入题海训练不是明智之举,尝试一题两做,一题带专题、一题带主题是避免陷入碎片化复习的有益做法。实践证明,这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整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是问题引导,激发探究兴趣。高三学生探究意识强,喜逻辑论辩,教师可在复习中提供一些对于《论语》章节不同解释的典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论语》的积极性。比如针对不同断句的理解问题、不同名家的不同解读问题、文本内容前后“相悖”问题等,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五是提供支架,鼓励深度学习。高三阶段《论语》整本书复习要有意识地跟高一、高二名著学习区分开,高三名著复习要结构化、系统化、个性化。有深度的具有助读性质的研究性文章就成了很好的支架。

比如,“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使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是发展成“有德者”。做“有德”的君子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因此要想弄懂君子的内涵,就需要从德性、学问、形象、境界等方面考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性的文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具有学术眼光的审辩性思维品质。

六是查漏补缺,小组互通有无。高三复习时间紧,名著阅读量大,可以按《论语》的概念、人物、活动场景等让学习小组领取不同任务,建立任务单,互通有无,从而让每个学生建构自己的名著阅读体系。不过,这绝对代替不了有自我体验的原著阅读,时常翻读原著更有利于理解和写作。在名著整理和复习中还应提醒学生,结构化复习的同时要言文并重、读写结合、注重笔头落实。在复习训练中,还要树立四个学习意识:整本书意识、语境意识、审题意识、答题规范意识。

总之,高三《论语》整本书结构化的深度复习一定要遵循名著阅读规律,结合名著的特点展开;要遵循学生阅读和认知的规律,尽量在教学中更新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让学生学会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这也是新高考测评的理念所在。

(作者均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6版

作者:武智 董守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此人的职位是花银子买的,为何最... 在古代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卖官卖爵,本来朝廷设立了科举制度就是为了吸收人才的,而这种行为却让一...
阿努比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 阿努比斯(英语:Anubis、古希腊语:?νουβι?),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以胡狼头、人身的形象...
关于阿努比斯的传说有哪些?阿努... 在早期的神话中阿努比斯是拉的儿子,但后来他变成是赛特与奈芙蒂斯之子,并协助伊西斯将奥西里斯做成木乃伊...
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mdash... 1994年12月4日 (农历冬月初二),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逝世。1994年12月4日,杰出...
解密:雍正的七大宠臣为何只有李... 清朝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的君王很多,其中在康熙之后的雍正就是其中一位,而当时的治国能臣也十分的多,在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