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开封逛夜市时,
总想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的热闹劲儿:“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炭火上的旋煎羊白肠滋滋冒油,摊前的冰雪冷元子透着凉甜,
连炒凉粉都要讲究红薯粉配豆酱的焦香。
北宋时的豫菜早就是 “顶流”,白矾楼这样的大酒楼能摆出五六十种佳肴,
伊尹创立的 “五味调和说” 更是给中国烹饪定了基调。
可偏偏这 “八大菜系之母”,没挤进明清成型的八大菜系名单,这事得从根上掰扯。
咱先澄清个误区:八大菜系不是 “自古就有” 的评判标准。
现在公认的鲁、川、粤等八大菜系,实际是晚清民国才定型的。
那会儿京杭大运河畔的淮扬菜靠盐商撑场面,粤菜借着通商口岸的便利吸纳香料,川菜在战乱中跟着湘军走遍全国。
而豫菜的黄金时代在北宋,等到明清评选 “菜系天团” 时,它早过了巅峰期。
就像前辈把技艺传给了徒弟,徒弟成了名,前辈反倒被忘了。
“不偏不倚” 的口味,成了 “没特点” 的原罪
豫菜讲究 “中与和”,酸甜咸辣都求个平衡,不像川菜辣得直白,苏菜甜得鲜明。
我曾在开封吃葱扒羊肉,羊肉软烂不膻,葱香若有若无,调味精准得像老中医抓药。
可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功夫,在菜系竞争里吃了亏 —— 食客记不住啊!
你问人川菜啥味,十个人九个说 “辣”;问豫菜,多半支支吾吾说 “好吃”,具体啥味说不上来。
没个鲜明标签,传播时就少了 “记忆钩子”。
八大菜系能出圈,都靠 “走出去” 的本事:
徽商把家乡菜带到各地,粤菜跟着移民扎根海外。
可豫菜一直困在开封、洛阳的小圈子里。2018 年评的河南十大名菜,除了黄河鲤鱼,连不少河南人都没听过 “扒广肚”“炸八块”。
更尴尬的是,郑州街头外来菜馆比豫菜馆还多,连省会都没撑起传承的大梁。
反观川菜,光全国门店就超过 32 万家,这传播力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菜系比拼,本质是地域经济的较量。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里说得明白:菜系形成得靠发达的商业和城市繁荣。
明清时江南富得流油,淮扬菜炒青菜都放糖;
广东靠通商富起来,食材能花样翻新。
而河南近代多灾多难,经济底子薄,郑州的餐饮收入增速比成都低了 20 多个百分点。
没钱砸宣传,没人流带名气,豫菜只能在本地默默发光。
现在的豫菜,正在捡回 “存在感”
好在这几年有了转机。
开封在申报 “豫菜之都”,光省级非遗就有 14 个,99 种中华名小吃撑场面;郑州开始 “左手牵开封,右手牵洛阳”,想搞一小时美食圈。
更有意思的是 “宋宴” 的复兴,把《东京梦华录》里的菜品复原出来,
配着古乐上菜,成了文旅新热点。
年轻人也开始拍豫菜短视频,胡辣汤、鲤鱼焙面渐渐成了网红。
其实没必要纠结八大菜系的名分。
就像开封夜市的炒凉粉,没评上 “名菜”,照样让游客说 “不吃等于白来”。
豫菜的好,藏在 “煎扒鲭鱼头尾” 的火候里,躲在 “牡丹燕菜” 的刀工中,更融在中原人 “不偏不倚” 的性情里。
现在它缺的不是味道,是让更多人知道的机会。
说不定哪天,你家楼下开了家豫菜馆,尝过之后就会明白:老祖宗的味道,从来没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