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岚桥集团在全球60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签订了长达99年的租约,成为达尔文港的“长期租户”。当时,澳洲政府并没有任何安全顾虑,甚至连国防部也同意了这一决定。为什么?因为岚桥提供了更高的报价,且方案切实可行,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符合所有规定。
在岚桥接手之后,港口并没有闲置,反而投入了大量资金升级设施,增强了港口的吞吐能力。港口的运力翻倍,创造了数百个就业机会,将一个亏损资产转变成了盈利的宝贵资源。
然而,到了202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阿尔巴尼斯政府在对港口进行了安全审查后表示没有任何国家安全风险,但随着2025年选举的临近,阿尔巴尼斯突然改变了立场,表示要“收回港口”。这就像是卖掉一辆车后,看到新车主保养得好,使用得顺畅,自己却想把车要回一样。
选举年,政治人物往往为了选票做出种种表态。这次表态显然不止是为了讲道理,而是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反对党领袖达顿也迅速站出来攻击岚桥,声称中国企业控制港口,似乎在暗示美军正在被监视。两党纷纷在争夺谁对中国“更强硬”。
而背后的美国,也并没有沉默。美国不仅扩充了驻达尔文的海军陆战队至2500人,还传出消息称美资巨头塞伯勒斯可能接手港口的运营。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是否真的是澳大利亚自己提出的,还是美国的影子在背后推动?
阿尔巴尼斯提出收回港口的计划看似是“国家利益优先”,但从法律角度来看,难度很大。岚桥集团是合法竞标、合法运营的,在没有违反合同的情况下被强制收回,不仅会显得不合情理,而且澳大利亚还要为此支付高额的违约赔偿。
根据专业估算,如果这一案件进入仲裁,澳大利亚可能需要支付高达30亿澳元的违约金,且还要背上“政治干预商业合同”的坏名声。中国驻澳大使肖千对此直言不讳:“当港口亏损时你愿意出租,盈利了却想收回,这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像是邻里之间的争吵,但放到国际投资的语境中,却非常尖锐。
国际投资者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政策不稳定,合同的变动性过大。达尔文港的争议,已经让不少外资开始重新评估澳大利亚的“可预期性”。你说这是国家安全问题,但又无法提供确凿证据;你说这是政治决策,但又涉及到国际法和合同义务。这不仅仅是“想不想”的问题,更是“能不能”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宗商业合同的纠纷,但从更深层次分析,达尔文港的争议其实反映了澳大利亚在中美博弈中的选边问题。达尔文港距离美国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军事基地仅有几十公里,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显然不放心中国企业控制如此关键的港口。
自AUKUS联盟成立以来,美英澳三国的军事合作愈加紧密,澳大利亚在防务方面逐渐向美国靠拢。但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大量的铁矿石、葡萄酒和大麦最终都流向了中国。这让澳大利亚处于两难境地: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
如今,阿尔巴尼斯显然为了选票不惜作出激烈的政治转弯。这种短期的政治手段或许能帮助他赢得选举,但却可能破坏长远的信任与合作。中澳关系经过多年努力,逐渐有所缓和,贸易摩擦也有所减轻。如果仅因一个港口的争议,使得两国关系再次紧张,恐怕得不偿失。
从达尔文港的争议中可以看出,政治一旦介入商业领域,往往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的麻烦。阿尔巴尼斯想借此迎合国内反华情绪、争取选票,但这一做法不仅可能损害与中国的关系,还可能动摇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投资目的地的信誉。
岚桥集团在过去十年里没有违约,运营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安全问题,唯一的“麻烦”就是它是一家中国公司。这并非只是中澳之间的个案,它折射出的是国际投资者对澳大利亚是否能够“讲信用、守规则”的关注。如果今天因为选票而撕毁合同,谁还敢在未来投资?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支持根据法律和合同条款解决争端,反对将商业问题过度政治化。在当前全球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澳关系更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对抗,需要对话,而不是炒作。
阿尔巴尼斯的收回港口计划,也许能换来短期的政治利益,但它可能付出的是长期的国际信誉丧失。国际规则不应成为选举工具,合同精神也不能被政客随意践踏。
达尔文港的争议,不仅关乎一个港口的未来,也关乎澳大利亚在国际投资中的形象。如果最终这场风波只是一次政治秀,那收回的可能不仅仅是港口,还有全球投资者对澳大利亚“可信赖”形象的信任。诚信和契约,不能随风而动。这个港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如何成为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下一篇:为何大学要办好劳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