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最近的报道展示了歼-35系列隐身战斗机的生产车间,镜头中的歼-35A和海军舰载型战机在未涂装的状态下与生产线并排亮相,这种罕见的公开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些网友误解为“装备不够先进才敢展示”,但实际上,正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和战略自信,才让我们敢于揭开生产线的面纱。真正的技术落后,往往是不会轻易亮相的,而能够公开展示的,都是有足够底气和信心的成果。
展示生产线并不意味着技术平庸,反而是对性能领先的自信宣告。歼-35的核心性能已经证明它属于世界一流。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1至0.02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手掌的大小,这个数值是F-35的五分之一,F-22的1/25。歼-35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宽频行波抑制超材料,相比美军的隐身涂料性能提升了一个到两个数量级,同时解决了涂料脱落和温控机库的维护问题,使得实战部署更加灵活。此外,歼-35配备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到400公里,结合霹雳-15导弹,能够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其最大速度达到2.2马赫,作战半径为1350公里,完全超越了F-35C的性能。这些性能参数显然与“装备不够先进”的说法完全不符。更为重要的是,歼-35的座舱大屏幕已经不再用马赛克处理,这表明中国在座舱系统的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可能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
公开生产线,实质上是对规模化量产能力的展示。镜头中的歼-35A战机编号“3557”,显示其已经进入了数十架的量产规模。无论是空军型还是海军舰载型,都能通过高效的脉动生产线生产。这条生产线代表着航空制造的最先进水平,配合3D打印钛合金骨架等新技术,歼-35的单机生产周期已经压缩至F-35的三分之一,生产成本降低至原来的不到一半。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装备的量产能力和单机性能一样重要。央视的公开展示,就是在告诉世界:歼-35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具备批量生产和部署的能力,能够满足海空军对新装备的需求,彻底消除外界对产能不足的疑虑。这种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是普通国家难以企及的,体现了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
这次公开行动,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从国防威慑角度看,在国际形势变化莫测的背景下,展示歼-35隐身战机的量产能力,能够有效震慑那些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势力,尤其是一些极右翼国家的挑衅言论。从装备发展角度看,公开现役的先进装备,一直是中国军工的“传统信号”,这通常意味着更先进的下一代装备(如六代机)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现有装备的技术优势不再需要过度保密。从国际市场的角度,公开生产线也是向潜在客户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外贸版歼-35E已经具备了量产条件,作为全球第二款可对外销售的五代隐身战机,它的性能超越F-35,为无法获得美制装备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歼-20的亮相到歼-35生产线的公开,中国航空工业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种跨越式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自信,让中国不再依靠“神秘感”来维持威慑力。央视镜头下的生产车间,更多的是一次实力的宣言——它宣告着中国已经跻身全球顶尖航空制造强国,掌握了核心技术,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并拥有面向未来的雄心和底气。那些认为“装备不够先进才敢展示”的说法,终究只是对中国军工实力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