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个版图横跨新疆-中亚大部分地区的边疆王朝:西辽。西辽的开创者是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是辽宗室。他壮年时期,遭逢辽朝覆灭。当然,辽的基本盘是契丹人。而当时契丹人的实力不足以推翻金国恢复辽。所以某种意义上,耶律大石也算亡国王孙。但是耶律大石的传奇的地方在于他率领少数残部远走西域,并在西域重建辽朝——即历史上的西辽。
那么,耶律大石到底是依靠什么优势,在人生地不熟的西域打开局面?
1、辽的衰败,非一日之寒
很多人对于辽的崩溃存在惊讶:那就是强大的辽,怎么很轻易被一个渔猎部族起家的金给灭掉了?当然很多阴谋论者海借此声称:北宋轻松被金灭亡,是“文官集团”出卖徽钦二帝导致的——现在网上有个说法,说古代皇帝都是一门心思给老百姓办事儿,就是文官集团可恨,一门心思算计老百姓。这话我觉得换个说法就是:现在企业老板都是一门心思为了员工好,就是各部门主管可恨。
其实,辽朝和北宋的快速崩盘都是事出有因。当然限于篇幅,本文就说说辽崩盘的背后。
其实早在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造反之前,辽就和漠北的阻卜部族爆发战争,当时辽廷为了镇压阻卜(其实阻卜部族不少首领的后人在铁木真时代都是一方豪杰)的叛乱,财政和精锐军力遭遇很大程度的消耗。而这期间,女真的部族已经开始整合。此时的辽和女真处于不同的发展轨道:辽处于元气大伤阶段,而女真处于上升期。
因此等到耶律延禧继承皇位的时候,面对的局面就是这样。所以当女真起来造反建立大金国的时候,辽其实处于内伤局面。当然,此时客观来说,辽依旧占据优势。但是,碰巧耶律延禧能力有限,所以,最终局势逐渐开始向金倾斜。
所以说辽的崩盘,并非偶发事件。
2、耶律大石的经营
耶律大石其实一开始也致力于镇压女真叛乱。但是随着耶律大石和耶律延禧接触久了,耶律大石也深感继续跟着耶律延禧混,非但复兴不了辽,反倒是会把自己折进去。当然因为这期间,耶律大石参加过拥立耶律淳为新皇帝的活动,所以引起耶律延禧的猜忌,于是耶律大石带着少数亲信逃离耶律延禧的流亡朝廷,然后抵达可敦城(位于现在的蒙古国境内)。之后耶律大石动员了可敦城辽兵跟着自己发展。不过,此时金廷势力已经很难被撼动。为了从长计议,耶律大石带着部下经过一番周折,辗转抵达西域。
西域当时也有很多割据势力。不过,历史上西域和中亚的势力,普遍都体量不大。所以耶律大石带着上万人抵达西域,在当地无疑产生很大影响。
耶律大石率部抵达西域以后,在西域建立了一座城池。之后耶律大石打算征服喀喇汗王朝。但是经过一番冲突,耶律大石没占优势——耶律大石在征伐喀喇汗的过程,被高昌回鹘偷袭。所以耶律大石认为需要逐个击破。
于是耶律大石开始招抚一些对喀喇汗不满的势力,随着耶律大石完成这项计划,耶律大石开始清算高昌回鹘当年的背刺。当然高昌回鹘也表示愿意臣服耶律大石。在这之前,耶律大石在多个部族的支持下,宣布复辟辽,这便是西辽的开始。高昌回鹘对西辽的臣服,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西辽在西域和中亚的影响力。
之后西辽朝廷开始对东喀喇汗进行打击。东喀喇汗眼看此时西辽已经收复太多小部族,还取得了高昌回鹘的臣服,于是也表示愿意臣服西辽。
西喀喇汗一开始还打算和西辽争个高下,于是西辽和西喀喇汗爆发战争。最终辽兵打败西喀喇汗军队,西喀喇汗君主也表示愿意臣服西辽。
就这样,在高昌回鹘、东西喀拉汗等强势地方势力的臣服之下,西辽在西域和中亚开始了统治。
3、结语
其实从耶律大石称霸西域、中亚,建立西辽,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耶律大石战略眼光强大,先通过收拢小部族壮大自己的实力,之后对高昌回鹘等强势部族逐个击破。这个战略思维也充分利用当地各个部族的猜疑链,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为耶律大石以小博大提供了保证。
第二,耶律大石手底下有一支能打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的加持,所以耶律大石在西域和中亚树立了威望。强悍的武装力量,为耶律大石的成功起到了很充分的作用——毕竟,如果耶律大石的武装不足以单挑高昌回鹘或者东西喀喇汗,也未必会让小部族臣服,第一步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