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5日发生的一场空中交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多架美军飞机侵犯广西凭祥一带领空,一架RA-3D侦察机在四架F-4C护航下深入到中国境内约三十多公里。接到警报后,中国空军第7师迅速反应,驻南宁的空9师25大队副中队长张运宝率领四架歼?6按预定高度待命、接受地面引导,果断出击——仅仅用了大约两分钟,便在中国领空内将入侵侦察机击落。张运宝和他的领航员因此被授予一等功,这场短促而致命的拦截也成了六十年前的空战传奇。
这次胜利并非偶然,更多来源于周密的准备与快速决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航空工业面临零部件、材料和设计资料断供的窘境,歼?6的性能已难与当时最新型飞机相比。但长期的防空实践让部队形成了“预置、待机、精确引导”的作战体系:雷达预警、预先部署的拦截机群、地面引导和空中指挥的联动,使得即便在装备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秒级反应。当敌机越过边界,拦截力量能立刻起飞并直插目标航路,这是能在两分钟内完成拦截的关键。
从更广的历史数据看,歼?6在1964—1968年间共击落二十余架各型侵入飞机,包括F?104C、F?4C与RF?101等,创造了“全胜、零战损”的纪录。歼?6由沈阳飞机制造厂仿苏制米格?19改进生产,是中国首款量产的超音速战斗机。它自1958年首飞、服役后一直担负大量训练与防空任务,直到1986年停产,总产量超过四千架。歼?6以三门30毫米机炮、较高的爬升率和良好操控性著称,曾是亚洲空战的一张名片,并为后续歼?7、歼?8等机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更先进战机的列装,歼?6逐步退出一线岗位,转为教练与靶机用途。到了2010年,歼?6正式从空军编制中退役。然而,这并不是终结。2025年长春航空展上,经过改装的“歼?6无人机”惊艳亮相:它取消了机炮、副油箱和弹射座椅,安装了自动飞行控制、地形匹配导航和数字化指挥链,机翼下新增挂架,可携带50—250公斤级航弹。改造后的歼?6既能做靶机,也具备一定攻击能力,成为一种低成本、可大批部署的无人化平台。
把退役机体改造成无人飞机,体现的是“以旧制新”的思路。与其报废,不如通过数字化改造延续战术价值:这些无人化平台可用于防空演训,充当诱饵或消耗目标,干扰敌方防空体系,分散对方火力,从而为高端装备创造打击机会。成本上也显著优惠——据称,这类改装的费用远低于西方同类靶机,使得大量退役飞机重新具备战术用途,若成千上万架以蜂群形式投入使用,会构成一定的战术威慑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歼?6的“重生”不仅是装备的再利用,更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在技术和战略思维上的发展。早年靠引进和模仿苏联设计起步,经过数十年积累,中国已在无人化控制、航电一体化与系统集成上取得实质进步。把老旧机体改造成具备信息化能力的平台,正好体现了从“模仿者”向“创新者”转变的轨迹,也显示出产业链在面对现代化需求时的柔性与适应力。
在当前中美关系与西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种低成本、高覆盖的无人化策略显得尤为实际。美方的侦察巡航趋于常态化,中国既要保持克制,又需要具备持续应对的手段。无人化的歼?6能够在不动用主力战机的情况下,承担常态化防空和监视任务,既降低了损耗风险,也能形成长期的威慑效果,体现出“以量补质、以旧制新”的战略灵活性。
回望当年的两分钟拦截,是战术准备、雷达预警、快速起飞与空中指挥协同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今天歼?6的无人化,是工业体系、技术演进和战略思路共同作用的产物。六十年过去,守护领空的方式改变了:从有人驾驶的冲刺拦截,转成了无人系统的持续防御;守护对象也从单一边境防线扩展为整个防空与监视体系的韧性与智慧。历史没有远去,只是以新的形式继续保卫着国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