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日寇在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暂时告一段落,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被迫撤往陪都重庆,地盘也仅剩西南、西北一隅;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等却在敌后战场越打越顺手,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国民党军选将开展敌后游击
为了防止“第八路军将利用沦陷地方中央统治力量鞭长莫及之情势,扩大其自由行动之范围,结果形成国民党失地,日本与共产党分地之局面。”蒋介石最终决定,也要派遣部队到日战区开展游击战,与八路军方面抢地盘,考虑到山西境内八路军实力太强,他首选之地就是河北、察哈尔两省。
1933年,日寇无端挑衅,迫使中央军、东北军部队撤出平津地区和河北省,改由察哈尔省主席兼第29军军长宋哲元接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驻守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部也被迫击退,赶来增援的中央军刘峙部也一溃千里。此时,国民党正规军已尽数撤离河北、察哈尔,但仍有不少残余力量,其中规模大的就有3股:
其一是“河北民军”
由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张荫梧组织,他早年跟随“山西王”阎锡山,一度担任北平警备司令、第42师师长等要职。但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兵败如山倒,他也弃职回到家乡博野县,靠着家中的田产和昔日声望,开办四存中学,大搞军事训练,硬是拉起了一支武装。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荫梧打着抗日的旗号四处拉拢,竟迅速拼凑了上万部队。国民党第1战区司令程潜立即伸出橄榄枝,改河北民训处为民军总指挥部,正式承认张荫梧总指挥地位。张趁机又打着第一战区的旗号到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活动,到1938年夏,队伍竟然滚雪球一般发展到3万余人。
其二是冀北民军
由土匪出身的小军阀孙殿英组建,一贯见风使舵。中原大战期间,他追随冯玉祥西北军,战后,他又投靠蒋介石,先后担任第41军军长、新5军军长等职。后来因盗挖清东陵而声名狼藉,却也发了笔横财,部队扩充到8万人。
蒋介石趁机任命其为青海屯垦督办,实际上是借刀杀人,结果孙率部刚到宁夏,就遭到青海、宁夏两省军阀围攻,全军覆灭,孙殿英也蛰伏太原。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才被宋哲元委认冀北民军司令,拼凑旧部,又网罗溃兵土匪,拥兵2万,割据冀南山区武安、涉县一带。
其三是民团改编第69军
由时人称为“倒戈将军”的石友三编练而成,他曾是冯玉祥的马夫,后来成长为冯玉祥西北军的骨干将领之一。但他为人反复无常,先后三次叛离冯玉祥,又先后投靠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等人,人品可见一斑。1933年,宋哲元部占据平津、河北时,石友三正遭各方嫌弃、几乎无处容身,遂前往投靠。
宋哲元念及西北军同袍情谊,让他到冀北去办民团。结果这家伙一方面靠着宋哲元等旧友支持,一方面暗中勾结日寇和大汉奸殷汝耕等人,又收编了一些不愿撤走的东北军部队,最后硬是拉起了数千人的民团。全面抗战爆发后,石友三以冀北保安司令部3个保安团为基础,组成第181师;随后又以老战友高树勋领导的河北民军编为新编第6师。1938年3月,两师合编为第69军。
鹿钟麟
这些部队虽然成分复杂,战斗力也不强,但毕竟人数众多,颇有些声势。1938年9月,蒋介石任命的河北省主席兼河北游击司令、河北省党部主任鹿忠麟到达河北境内,他有国民政府的金字招牌,又是冯玉祥麾下赫赫有名的“五虎将”之一,自然能忽悠不少人。11月28日,冀察游击战区成立后,鹿钟麟又兼任战区总司令,张荫梧、石友三之流纷纷投靠,很快就拉起10万人的庞大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