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信息
作者: [法] 埃莱娜·西苏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行思
原作名: Entre l'écriture
译者: 焦君怡
出版年: 2025-9
页数: 268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埃莱娜·西苏作品系列
2
内容简介
「用一只手去承受,去生活,用手指触碰痛苦和不幸。
但还有一只手:那是写作的手。」
◇ 论乔伊斯、李斯佩克朵、莫奈、葛饰北斋与写作
◆ 关于 “女性写作/阴性书写”(Écriture féminine)
◇ ◆ ◇ ◆ ◇ ◆ ◇
《我该如何写作》汇集了西苏从1975年到1984年写作的关于“阴性书写”的六篇文章,论及西苏在博士论文中研究的乔伊斯、她钟爱的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日本画家葛饰北斋。 “我以女性的身份写作,这造成了什么区别?”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工作中,西苏始终在探索一个肯定这种区别存在的空间。
◇ ◆ ◇ ◆ ◇ ◆ ◇
西苏与其他法国当代女性主义者极具说服力地阐述了父权语言中的等级对立。——S.M.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
西苏是在世的法语作家中最伟大的之一。——雅克·德里达
3
作者简介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 1937— ),作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于1937年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是从德国逃出的流亡者。她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研究者、欧洲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参与了巴黎第八大学的创办,并于1974年在这里设立了女性问题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几个女性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4
本书目录
投身写作(1976)
对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两篇解读
性别过错:我在哪里享欲? (1976)
享乐的约束/原则或迷失的悖论(1983)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方法(1979)
坦克雷德在继续(1983)
最后的画作或上帝的肖像(1983)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