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写得热热闹闹,但到最后一难,动刀的没有了,动嘴的来了。
那只老鼋,千年修行,憋着一口气,盼着唐僧帮忙问问前程。结果唐僧一声不吭,老鼋一个猛子扎进水底,把师徒四人甩了个透心凉。
你以为唐僧是健忘?你看如来说了什么,再看《大藏经》里怎么写的,这一问一答,哪是表面那点“答应没答应”的事儿,整个佛门脸面和戒律清规,全系在这只老鼋身上了。
通天河岸,月光一照,水面冒出个影子。老鼋浮头开口:“圣僧,当年之约,可曾替我问一句前程?”这一问,问得唐僧脸白如纸。
佛门有戒,戒中有禁:不得问命,不得窥天。
《大藏经》卷二十三写明,佛弟子不得卜吉凶,不可问命数。唐僧出家多年,岂不知这条?五百年前,老鼋府邸被妖占,藏身水底。后来,唐僧灭妖还水,一报一偿,佛理讲因果,此因既圆,缘当止步。
如来当年当众点破唐僧前世执念,便是此劫的前缘。
灵山封号时,如来说他“执念未除,不听佛法”,警钟敲得山响。要是真应了老鼋之请,不只是破了戒,更是当着如来的面打佛门耳光——轻则名誉扫地,重则修行全毁。
你替人问了命,别人就能插队进佛门?规矩一破,人人争问,众生烦恼滚雪球。佛门讲“随缘度化”,此言非虚,缘满则止,多一言便是贪。
唐僧不问,不是不仁,是不敢。
灵山大殿上,诸佛列座,观音暗中观礼。只要唐僧开口应了,这最后一劫立刻作废,八十劫白走一场,佛祖安排全盘皆输。
而老鼋嘴角那句“请替我问一句”,早已是设计好的劫数诱饵。这一段表面是唐僧回程顺道过河,实则是佛门最后一难,是如来亲自布下的局,测试唐僧是否清净无执。
故事还得往回捋。
老鼋当年现身通天河,主动要背唐僧过河。不是好心,是还愿。那时灵感大王霸河成灾,老鼋藏水底当“缩头乌龟”。观音出手,灵感大王被收,老鼋这才现身。
老鼋对唐僧说了句大实话:“你若帮我问前程,我就送你过河。”唐僧答得干脆:“我问,我问。”
一句承诺,成了后来最大的劫。
老鼋日日守在河岸,盼着他回来带消息。
等了多久?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回来的那天,老鼋蹿出水面,一口气没憋住,张口就问:“师父,我的事,可曾替我问?”
唐僧傻了。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书中写他支支吾吾,眼神飘忽。结果——老鼋把师徒四人一甩,扔进通天河,连句再见都没留。
唐僧身为修行之人,慈悲心有,戒律心更重。那一刻他明白:你应了,就是破戒;你不应,就是失信。
如来布下的局,高明在此。这一难,不靠妖魔鬼怪,不靠刀枪水火,只靠一句诺言。你说不说?你说,佛门脸丢;你不说,世人骂你。
这才叫真难。
而老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千年修行,卡在半妖半神之间,肉身不脱,佛国无门。他等这一问,是在赌一个机会,赌一个入佛的资格。
唐僧这一沉默,断了他的念,也保了佛的面子。
这一次不是唐僧输,是如来赢。
这桩事看似一句话,看透了才知道,是如来最后的杀招。
原著第九十八回说得明白:原定八十难,临了发现缺一劫。如来命观音暗查,结果是唐僧功行未满,要补一劫。补哪儿?补在回程途中,补在通天河畔。
这一劫不同以往,没山没妖,只有人性与佛性的角力。
唐僧问就是破律,不问就是失信;老鼋沉河,是劫数完成信号。如来坐在灵山,记下一笔:“九九八十一难,功德圆满。”
这一幕,演的是“劫在无形”。
《大智度论》说:修行之难,不在水火刀剑,在妄念执着。
而这妄念,老鼋扮得入骨。浮出水面、怒目圆睁、格格咬牙,全是配合演出。他不是失败者,他是局中人,是如来安排的最后一块“试金石”。
如来这一局,妙在让唐僧受辱却成佛、让老鼋失望却圆满、让佛门清规在危机中立威。
唐僧没问,是因为他真正懂了佛法。
佛门不靠感情用事,不靠交易上位。如来借这一难告诫后世弟子:慈悲要有度,规矩不能破;戒律如山,一步走错,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