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场发小”一词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共鸣,话题“有没有人懂初代同事的含金量”一度占领微博热搜。“发小”通常指从小一起长大、成年后仍保持来往的朋友。这一常见于口语的称呼,如今被延伸到职场语境,衍生出“职场发小”一词,特指那些与年轻人同期入职、共度职场初期的同事,他们见证彼此从青涩到成熟,建立起超越普通同事的深厚情谊。
与时下流行、功能细分的职场“搭子”不同,“职场发小”以其独特的纯粹性和情感深度,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职场白月光”。“职场发小”建立在你我都是“职场小白”的基础上,大家同样青涩,同样迷茫,第一次挨批时的委屈沮丧,第一次熬夜加班时的相互扶持,第一次接手项目时的并肩作战,这些共同经历的艰难时刻,铸就了深厚的情感联结。
相比之下,职场搭子关系更像是成年人生活里的一种“应急补丁”。譬如,上班路上有顺路搭子、午餐时间有吃饭搭子,这种关系精准、实用、高效,分工明确。正因如此,“职场发小”与“搭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建立在共同成长和真实情感的基础上,有着不可复制的生成土壤,而非较为纯粹的工具理性需求,随时可被替换。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网友们对“职场发小”的怀念,不仅是对一段特殊友谊的追忆,更是对理想职场生态的深情呼唤。当下年轻人工作流动性增强,跳槽频率变高,“同事关系”的周期不断缩短。三个月试用期,一年就换岗,两年换行业,等彼此刚刚熟悉彼此,大家也就各奔东西。同时,现代职场也更看重生活边界感,在“工作就是工作”的氛围下,很多人讲究效率至上、分工明确,项目结束群聊自动解散。
因此,当“内卷”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变得越来越稀缺,“职场发小”这种在职场中存在的纯粹职场关系自然显得格外珍贵。不久前,话题“职场发小离职堪比一场小型分手”,也曾引发网友共鸣。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可以认为大家怀念的“职场发小”,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非功利、去算计的社交模式。
“职场发小”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重新思考职场中“人”的价值。在追求效率和绩效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工作场所作为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功能?企业和组织管理者或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创造一个更具温情和柔性、鼓励相互支持、包容脆弱与成长的职场环境,不仅有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从长远看,也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对个人而言,尽管塑造“职场发小”的特殊情境难以复制,但我们仍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对真诚关系的开放态度,在维护必要边界的同时,不放弃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结的可能。毕竟,职场不仅是实现物质利益的场所,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更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必要空间。
从“青涩懵懂”到“老练牛马”,从“不会游泳”到“敢跳下水”,在职场生存这段成长过程中,或许“初代同事”始终在见证、在陪伴。而“职场发小”的温暖叙事,如同一束照进现实职场的光亮,它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期盼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在奋斗的路上,找到那些可以共享脆弱、相互见证成长的同行者,让职场不仅是竞争的擂台,也能成为情感的家园。(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