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出海”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内容本土化共鸣,需从内容、人才、传播三方面构建系统性方法论:
内容层面,要深度调研目标市场文化,挖掘当地历史、艺术、习俗等元素融入创作,同时依据受众兴趣、审美与收视习惯,调整节目主题、叙事节奏与视觉风格,贴合本土需求;
人才层面,邀请当地知名人士参与节目增强亲和力,组建跨国制作团队,整合本土对市场的认知与中方制作经验,实现优势互补;
传播层面,拓展国际流媒体、社交媒体及线下文化场所等多渠道,扩大触达范围,同时设计线上投票、话题讨论及线下粉丝活动等互动形式,提升观众参与感与认同感,最终打破文化隔阂,达成深度共鸣。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节目“出海”如何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内容本土化共鸣?
需从内容、人才、传播三方面构建系统性方法论。内容层面,要深度调研目标市场文化,挖掘当地历史、艺术、习俗等元素融入创作,同时依据受众兴趣、审美与收视习惯,调整节目主题、叙事节奏与视觉风格,贴合本土需求;人才层面,邀请当地知名人士参与节目增强亲和力,组建跨国制作团队,整合本土对市场的认知与中方制作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传播层面,拓展国际流媒体、社交媒体及线下文化场所等多渠道,扩大触达范围,同时设计线上投票、话题讨论及线下粉丝活动等互动形式,提升观众参与感与认同感,最终打破文化隔阂,达成深度共鸣。
节目“出海”面临的文化壁垒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差异是节目“出海”的核心壁垒。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自由、独立与自我实现;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更侧重集体主义,重视家庭、社会关系与集体利益。这种差异在综艺中表现明显:中国职场类综艺常突出团队合作、服从安排及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情节,西方观众却更倾向于看到个人能力展现、竞争意识与自我表达,易对前者缺乏兴趣;中国家庭类综艺强调尊老爱幼、家族传承与家庭和睦,展现成员间的关爱与责任,而部分欧美国家观众因个人独立意识强、家庭关系松散,会对这种浓厚的家族观念感到陌生,降低节目关注度。
(二)审美偏好的不同
审美偏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同地区观众在节目形式、视觉风格、叙事节奏上的审美标准差异显著。
节目形式上,中国综艺注重情节连贯完整,依赖细腻情感铺垫与情节推进吸引观众;欧美综艺则偏爱快节奏、强冲突模式,如竞技类、真人秀常设置激烈竞争环节与戏剧化冲突场景,追求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
视觉风格上,中国综艺善用丰富色彩、精美画面与文化内涵场景营造氛围,传递情感,但海外观众因不熟悉中国文化,可能觉得这些元素复杂陌生,难以理解其美感与寓意。
叙事节奏上,中国节目多舒缓平稳,侧重人物塑造与情感细腻表达;西方节目常采用跳跃式叙事,快速切换场景与情节,维持观众紧张感与好奇心。
(三)语言与符号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直接载体,也是节目传播的关键工具。节目“出海”时,语言翻译不仅要准确传递字面意思,更需传递文化内涵,难度极大。中国综艺中的方言、谐音梗、古诗词引用等语言元素,在本土能引发强烈共鸣,却难以在翻译中完美呈现,即便有字幕,海外观众也难真正理解其中幽默、韵味与文化背景。同时,节目中大量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如传统节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艺术等,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但海外观众若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与解释,会难以理解其含义与价值。
综艺出海最新现状
中国综艺出海呈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内容类型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热门领域,涵盖音乐、舞蹈、文化、生活、竞技等多个领域;传播范围上,在亚洲文化相近地区深耕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至欧美、非洲、大洋洲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合作模式上,除传统版权输出外,联合制作、本土改编成为主流,与海外制作团队、平台及媒体的合作更为深入。
《乘风2025》作为女性成长励志综艺,2025年出海后引发国际广泛关注。节目以“女性力量”为核心主题,抓住全球女性对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共通追求,通过选手的努力与成长,传递积极女性价值观,让海外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传播上充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Instagram、TikTok)发布精彩片段与幕后故事,同时与海外电视台、流媒体平台合作,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
乘着文学的风“扬帆出海”,《我在岛屿读书3》跨越大洋,以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为线索,探求优秀文学作品跨越文化界限、触动人心的力量,在文学的畅聊中寻找人类共通的情感。节目不仅让观众燃起对文学和阅读的热爱,还沉浸式地搭建起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的歌》自2019年播出以来,就一直受到越南青年人的关注,甚至有热心观众为《我们的歌》添加了越南语字幕,在YouTube供观众欣赏。此次《我们的歌》节目模式落地越南,可谓水到渠成,首播即登上周冠军宝座。此前东方卫视《我们的歌》越南版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最有影响力的VTV3频道(综艺频道)首播,根据市场调研公司Kantar Media的电视收视率数据,《我们的歌·越南》第一集在VTV3当周收视率排名第一,把该频道周六正在热播的真人秀挤下了周冠军的宝座。而在YouTube上的点播版,也在两天内获得了110万点击量的好成绩。这是《我们的歌》进入国际模式交易市场,继落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后,落地海外的第二个国际版本。
《创造营亚洲》将中国成熟IP推向海外,该节目不仅取得了空前的播放数据和商业回报,还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女团。在宣传推广方面,在全球拥有了超过1亿粉丝。
突破文化壁垒
实现内容本土化共鸣的策略
(一)内容定制:贴合本土文化与受众需求
1. 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节目内容
制作方需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文化,挖掘代表性、吸引力强的本土文化元素,创新融入节目。文化类综艺可选取当地历史故事、传说、艺术形式作为主题或素材,让当地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熟悉文化符号,引发情感共鸣。例如计划在日本播出的文化旅游综艺,可围绕日本茶道、樱花、武士道文化展开,邀请中日嘉宾共同体验、学习与交流,展现文化异同,既满足日本观众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又为其提供新视角。
2. 根据受众需求,调整节目主题与形式
不同地区受众的兴趣、审美与收视习惯存在差异,制作方需通过市场调研,针对性调整节目主题与形式。对欧美观众,可制作科技创新、户外探险、体育竞技类综艺,采用快节奏、强互动形式;对亚洲文化相近地区观众,可打造家庭生活、情感故事、传统文化传承类综艺,注重情节细腻刻画与情感真挚表达,贴合其偏好。
(二)人才融合:本土力量深度参与创作
1. 邀请本土嘉宾,增强节目亲和力
邀请当地知名艺人、网红、专家担任嘉宾,能有效增强节目本土化共鸣。本土嘉宾熟悉本土文化与受众心理,可更好传达节目内容,且其本地知名度与粉丝基础能吸引更多关注。如在东南亚播出的美食综艺,邀请当地知名美食博主作为常驻嘉宾,其对本土美食文化的熟悉度与本地语言沟通能力,能让节目更贴近观众生活,提升亲和力与可信度。
2. 组建跨国制作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与当地专业制作团队合作组建跨国团队,可整合双方优势,提升节目质量。当地团队熟悉市场需求、制作规范与文化背景,能在策划、拍摄、剪辑中融入本土元素,贴合观众口味;中方团队则可提供创意、先进制作技术与成熟经验,保障内容质量与制作水准。双方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打造兼具国际水准与本土特色的综艺。
(三)传播创新:多渠道触达与互动营销
1. 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广泛触达
除传统电视与国际流媒体平台,制作方需积极拓展其他传播渠道。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ikTok)发布节目预告、精彩片段、幕后花絮与嘉宾互动内容,吸引海外粉丝关注与分享;与当地社交媒体网红、意见领袖合作,借助其影响力扩大传播;同时联合当地线下场所与文化机构,举办节目见面会、粉丝活动与文化展览,增强与观众联系,提升节目知名度。
2. 开展互动营销,增强观众参与感
互动营销能提升海外观众参与感与粘性,是实现本土化共鸣的重要途径。节目播出时,可设置线上投票、留言评论、话题讨论等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节目,表达观点,制作方可根据反馈调整内容与形式,满足观众需求。如音乐综艺可设置线上投票选歌与歌手环节,在社交媒体发起音乐话题讨论,了解观众音乐喜好;还可开展线下粉丝见面会、演唱会与创作比赛,让观众近距离接触节目与嘉宾,增强情感联系。
结语
节目“出海”是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但文化壁垒带来诸多挑战。从2025年综艺出海案例可见,唯有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文化与受众需求,落实内容定制、人才融合、传播创新等策略,才能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内容本土化共鸣,让节目在海外市场成功立足。未来,节目制作方需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国际化视野,持续探索创新,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吸引力与影响力的优质节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