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我说无数个是因为,在夏商周那会儿,很多小的诸侯国可能就一个村大小的地盘,这样的地盘,后世也没有啥记录,所以没办法统计。甚至司马迁在给杞国(就是杞人忧天那个杞,夏朝的后代)写传记的时候,也这样形容:杞甚微(杞国太小了),所以没啥值得记载的事情。
小编我是辽宁营口人,其实前几年也打算多写一写营口的历史。但是,在准备执行的时候,也深感:营口的历史,确实值得写的内容不多。
而在华夏历史上的这么多政权里,绝大多数都不能被叫做“朝”。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苻坚天王的符氏秦国(十六国前秦)一度统一中国北方,但即便如此,符氏秦国也只是国,而不是朝代。当时的历史依旧被视为晋朝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正统政权,才能叫朝。
那么问题又来了:辽并不是正统,为什么会有辽朝的说法?
1、阴谋论基本上不读书
某乎就有关于辽并不是正统,但为何被叫做辽朝的说法。这个问题下边一堆评论区,说辽朝的说法最近几年才有,然后一堆阴谋论的分析。其实我只能说:阴谋论者这辈子大概率没读几天书,所以就会瞎幻想。
其实我一直觉得,历史其实是一门特殊的统计学:也就是统计过去岁月发生过事情的一门社会科学。而既然是统计学,自然是怎么方便计算怎么来。当然因为历史门槛低,所以很多人压根理解不了,就跑来瞎碰瓷。
在中国的传统史书里面,分两个部分:官修历史和私修历史。一般来说,官修历史属于正史,而其余的被视为野史。
所谓官修历史,就是《二十四史》。按照中国传统史观的观念,得到《二十四史》单独修史的,就可以被视为朝代——比如五胡十六国的历史,被纳入晋史的统计范围,西夏和大理的历史,被纳入宋史的统计范围。
而《二十四史》里面,有专门的《辽史》和《金史》。所以,辽和金被视为朝代,这一点古人就有承认。
《宋史》、《辽史》和《金史》是元朝后期修订的。但是,明朝也承认这三部史书的官修地位,这就意味着明朝也承认辽和金可以用朝代来形容,而非西夏、大理这样的割据国家。清承明制,所以清的态度和明大差不差。
所以,把辽和金视为朝代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并不是现代人搞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辽既然不是正统,又怎么能被视为朝代,还被元朝修了《辽史》(西夏、大理就没这个待遇)。
原因在宋朝身上。
2、辽被称为朝的真相
古代华夏讲究一个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天子,必然有个天子是伪天子。比如西周后期,周朝同时有平王和携王两个天子并存。但是携王天子被视为伪天子,不被后世承认。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后世史家压根不知道有周携王这个人物。直到《竹书纪年》出土。
但是这个情况,往往也存在变通:比如三国时期,孙权称帝,蜀汉当家人诸葛亮迫于局势,宣布承认孙权的帝号。于是有了两帝并尊。一般来说,只有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存在一个皇帝承认另一个皇帝尊号的局面。
宋朝建立初期,宋和辽之间也处于互相攻伐,且互相打算灭掉彼此的状态。但是,在宋真宗时代之后,宋朝和辽签订檀渊之盟。在协议中,宋朝承认了辽国皇帝的尊号。这就意味着,宋和辽的地位是平等的——最起码是宋朝承认了。
而按照华夏传统,既然宋辽互相承认对方的皇帝尊号,那宋是宋朝,辽自然也是和宋地位对等的朝代。
这才是核心因素。
事实上,得不到正统王朝承认的皇帝,都是伪皇帝,在史书里都被视为僭伪的存在——僭,指的是僭越,伪指的是伪皇帝。
比如西夏在李元昊时代,西夏君主都采取了皇帝尊号,但是因为宋朝不承认,所以这皇帝就是关门皇帝,自娱自乐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