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中国青年报》9月26日8版上的文章《该怎样纪念一家书店的倒闭》,指尖划过报纸上关于书店落幕的文字,那些油墨印下的故事仿佛还带着实体书店特有的温度,却又透着一股回天无力的透心冰凉。现实问题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当下,在数字技术广泛普及成为时尚先锋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面对纸质书?思来想去,我个人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应该“细心珍惜、用心珍藏、真心珍爱”纸质书籍。因为纸质书,它是承载着人类文明与情感的实体载体,值得被温柔以待。
说“珍爱”,是因为纸质书的存在,本身就带着一种 “特有的艰难”,这份艰难背后的坚守与无奈,总能让人刻骨铭心。就像文章里提到的,一家书店的倒闭,原因似乎总也逃不过那几句:电商平台用低价撕开了实体售书的市场缺口,一本新书在线上能以五折、四折甚至更低的价格售出,而实体书店却要承担着高昂的门店租金, 繁华地段的铺面月租动辄数万,就算是小巷里的小店,租金也足以压得经营者喘不过气;更不用提阅读习惯的变迁,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揣在兜里,随时随地都能打开屏幕读上几页,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让人们渐渐失去了捧着厚重书本静坐一下午的耐心。近年来“书店是城市文化空间”的说法被一次次提起,各地也涌现出不少网红书店,可仔细想想,那些真正以售书为主业的传统书店,依旧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多少曾经挤满读者的书店,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改变模样:在角落里摆上咖啡机,氤氲的咖啡香盖过了油墨味;货架上堆满了文创产品,笔记本、钥匙扣比书籍更显眼;甚至有书店让萌宠驻店,猫咪、狗狗成了吸引顾客的“招牌”。可在那样热闹的打卡场景里,书的分量,似乎越来越轻了。人们举着手机对着装修精致的空间拍照,却很少有人真正驻足在书架前,抽出一本书认真翻看几页。这份“为了生存而妥协”的艰难,让每一本摆在实体书店里的纸质书,都多了一层沉甸甸的意义,也让我们对纸质书的“珍爱”,多了几分心疼与敬畏。
说“珍惜”,是因为纸质书有着“特殊的味道”,这份味道能够沁人心脾,是数字载体永远无法替代的。每当打开一本纸质书,指尖触碰到纸张的质感,或光滑细腻,或粗糙厚实,不同的纸张有着不同的纹路,就像不同的故事有着不同的肌理。更让人着迷的是那股油墨与纸张混合在一起的香气,每本新书都会带有一股清新的独特的油墨味,带着印刷厂里刚出炉的鲜活;旧书则有股淡淡的霉味与纸浆味,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仿佛每一页纸都在诉说着曾经被人翻阅的故事。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每次拿到新书,都会先把书凑到鼻尖,深吸一口气,那股油墨香仿佛能让人瞬间静下心来;长大后翻到旧书,偶尔会在书页里发现夹着的书签、干枯的花瓣,甚至是前人留下的批注,那些小小的痕迹,像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阅读多了一份意外的惊喜。还有翻书时发出的“沙沙”声,清脆又温柔,像是书本在与读者互动,每翻一页,都像是在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这份“闻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体验,是电子书冰冷的屏幕永远无法给予的。所以每次捧着纸质书阅读,我都会格外珍惜,珍惜这份能调动所有感官的阅读体验,珍惜这份能让人沉下心来与文字深度对话的时光,珍惜可以在书上面直接做注释及旁白!
说“珍藏”,是因为纸质书有着“特别的作用”,这份作用经常在很多人产生“用时恨少”渴望的珍贵,能够及时解困便是富矿。阅读纸质书的习惯,真的不该被丢弃,不简简单单的是为了“装门面”。古人说 “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文化寸步难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话到今天依旧鲜活实用!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而纸质书作为知识的实体载体,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力量。就像文章里说的,书店虽然倒闭了,但书还是要读的。自己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始终保持着读纸质书的习惯,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拍照分享自己的“晨读”“夜读”。清晨阳光刚透过窗户,书桌上就摆好了一本翻开的书,旁边放着一杯温热的牛奶;深夜灯光下,靠在床头捧着书,书页上还留着睡前折下的角;偶尔还有“午读”的照片,办公桌上的文件旁边摊开着书,短暂的午休时间,也能在文字里寻得片刻安宁。他们拍下书页上传,他们将书的内容作为书法练笔,不仅仅是在分享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阅读选择,更是在默默传递一种态度:即便生活忙碌,也要留出时间与纸质书相处。每当看到他们的分享,我都会积极点赞,也会时常提醒自己别总把“没时间”当成借口,经常抽出专门时间翻开纸质书,也用行动表达对阅读习惯的一种坚守,对纸质书的偏爱。而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时,翻开曾经读过的纸质书,那些划过横线的句子、写下的批注,总能瞬间唤醒记忆,这就是纸质书“特别的作用”,平时或许不觉得,可当需要时,才会明白“珍藏”它们的意义所在。
如今,实体书店越来越少已经的不争的事实,每一家书店的关闭,都像是一个文化符号的消失。就像文章里描述的那样,当一家书店宣布闭店时,总有读者用自己的方式告别:有人举着相机,蹲在书架前,把每一层书架的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拍下来,想让这些排列整齐的书籍、带着生活气息的书架印记,永远留在相册里;有人一次买走十几本书,从经典名著到小众散文,怀里抱得满满当当,连付款时的小票都小心翼翼地叠好,夹在最喜欢的那本书里,当作与这家书店最后的联结;还有人在书店的留言本上写下长长的话,分享自己第一次来这里的场景。这些举动,温柔又真诚,虽然不能改变书店倒闭的结局,却能给即将落幕的书店,画下一个温馨、圆满的句号,也让我们看到,即便时代在变,依旧有人在为纸质书、为实体阅读的情怀坚守。
诚然,面对纸质书,我们不必焦虑于“它会被时代淘汰”,也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回归纸质阅读。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保持一份“珍惜”的心态,在逛书店时,多花几分钟翻一翻架上的书;在购买书籍时,偶尔选择走进实体店,支持一下坚守的经营者;在阅读时,偶尔放下电子设备,捧起一本纸质书,感受文字在纸张上的温度。同时,也别忘了“珍藏”纸质书,把读过的书好好收在书架上,偶尔翻一翻,让它们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把有意义的书籍传给下一代,让纸质书承载的故事与精神,能够代代相传。而这份“珍惜” 与“珍藏”的背后,正是我们对纸质书最纯粹的“珍爱”,珍爱它所承载的文化,珍爱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珍爱它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为我们保留的那份“慢下来”的可能。
当下如何面对纸质书?答案或许就在每一次翻开书页的动作里,在每一次为纸质书驻足的瞬间里,在每一个人对纸质书的温柔以待里。“细心珍惜、用心珍藏、真心珍爱”,我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是自己坚信人多力量大!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思想的碰撞,至少会产生不止二个思想!相信每个社会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当然,作为培育人才的各类学校,教科书与工具书自然不在讨论之列。我们既不能有以偏概全,也不能以点带面;既要接受现实,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一部分人的思考,书的作用已经得到体现,也不枉费自己的脑细胞了。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会议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教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用名:王玉,笔名: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