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科技论坛上,再难见 “元宇宙” 的身影。可回溯到 2021 年,这个词曾是顶流。
当时媒体称其为 “元宇宙元年”,相关产业市值一度飙升至万亿。扎克伯格更是赌上全部身家,将 Facebook 改名 Meta,宣称要打造 “未来的社交平台”。
这场狂热早有伏笔。2014 年,扎克伯格花 20 亿美元收购 VR 公司 Oculus,就放话 “这是为明天的平台做准备”。但 VR 的冷遇早已上演过。
2016 年被称为 “VR 元年”,谷歌 Cardboard、暴风魔镜等设备扎堆出现,国内半年融资超 12 亿元。可热潮转瞬即逝,次年就被共享经济、区块链取代。
元宇宙不过是换了包装的旧故事。2021 年,字节跳动 90 亿收购 Pico,微软、腾讯纷纷组建团队,虚拟地产被炒到天价,林俊杰也斥资购入虚拟房产。
资本和媒体合力造势。他们描绘着虚拟社交、数字生活的蓝图,却没人能说清:元宇宙到底是工具,还是另一个世界?
问题很快暴露。元宇宙依赖的 VR 设备,吃灰率远高于游戏机。手机靠陀螺仪就能实现简易 VR 效果,便携性更是碾压笨重的头显。
AR 设备更显荒唐。雷鸟、Rokid 等产品拖着 “外置电池”,号称 “解放双手”,却连无线投屏都做不好,沦为尴尬的 “头戴式 U 盘”。
更致命的是虚假需求。元宇宙要用户花钱买虚拟皮肤、房产,甚至在虚拟世界用 Excel 办公。有网友嘲讽:“我为什么要在虚拟世界重复上班?”
2023 年,泡沫开始破裂。Meta 大规模裁员,微软、迪士尼解散元宇宙部门。林俊杰的虚拟房产浮亏 91%,成了全网笑谈。
对比同期爆发的 ChatGPT,差距一目了然。AI 讲清了根源 —— 是多年技术积累的产物,也明确了用途:辅助办公、智能交互,普通人一用就懂。
科技评论家在文章中指出:“元宇宙是资本炒作的循环。VR、区块链都是如此,热得快,凉得更快。”
但并非全无遗产。OpenXR 标准逐渐统一,Meta 仍在投入 VR 底层技术。纯手势操控的 VR 游戏,已能提供独一无二的沉浸体验。
有人说,元宇宙没死,只是在蛰伏。就像 2016 年 VR 热潮后,技术仍在默默发展。或许等脑机接口成熟,它才真正有落地的可能。
从万亿市值到无人问津,这 3 年足够警醒:科技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概念。当资本退潮,留下的只有扎实的技术与真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