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来,ERP 系统凭借标准化流程,为全球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统一框架。然而,随着 AI 兴起,“AI 将革 ERP 的命” 的论调不绝于耳,对此,作为企业应用和商业AI的全球领导者的SAP却始终从容笃定。
“很多时候人们会高估一个技术在现在的冲击,却低估远期的影响。”SAP大中华地区总裁原欣的这句话,为这个命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维度。她指出,“未来,企业的流程都会因为AI技术的出现而改变,不是谁革了谁的命,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图注:云栖大会现场
在阿里云栖大会现场,笔者见证了SAP与阿里巴巴在宣布了四项核心云产品合作路线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ERP与AI的融合之道。
我们认为,ERP是距离企业数据最近的系统,而企业AI的核心恰恰是高质量的数据,因此,本身就“站”企业数据源头的SAP,非但没有被AI浪潮边缘化,反而凭借其五十余年积累的优势,成为企业迈向AI驱动的智能化转型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同时我们也会思考三个问题:
按照过往的经验,凡是能够登陆阿里云栖大会主论坛的环节,都能代表当下最令人期待的技术发展趋势。
早在今年5月的SAP蓝宝石大会(SAP Sapphire),SAP全球CEO柯睿安(Christian Klein)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共同宣布SAP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全球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将采用SAP ERP私有云版本来构建其企业基础架构,同时双方将开展联合市场拓展,服务全球客户。这项合作,非常引人猜想,具体的合作内容将会在何时落地。
就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主论坛上,SAP 行业与全球化首席产品官兼 SAP Business Suite 首席营销官Eric van Rossum正式宣布,即日起四款核心云解决方案将分批落地阿里云,这标志着5月的全球战略合作,在中国市场迎来了首批具体的交付成果,展现了清晰的延续性和执行力。
图注:SAP 行业与全球化首席产品官兼 SAP Business Suite 首席营销官 Eric Van Rossum 与阿里云智能集团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存储产品线负责人吴结生在云栖大会发布战略合作新进展
按照双方披露的路线图:SAP BTP(业务技术云平台,Business Technology Platform)现已正式上线,到2026年第一季度,SAP Cloud ERP和SAP IBP(集成业务计划云,Integrated Business Planning)将在阿里云平台上线,而在2026年第三季度,还将推出专门针对复杂业务流程的SAP Cloud ERP Private(ERP 私有云)。
我们从路线图中也能读出SAP对中国市场差异化需求的精准把握。SAP BTP 平台作为首批上线产品,为企业提供应用、数据与 AI 的统一平台,覆盖“应用开发与扩展、集成与自动化、数据与分析和生成式AI接入”等能力,SAP大中华地区技术平台资深顾问尹海宁在技术分享中说:“BTP除了支撑ERP之外,还能覆盖企业未来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敏捷开发的业务扩展解决方案。”
不难发现,更强的定制化能力,巧妙地解决了标准化产品与本土企业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为后续云ERP等产品的顺利落地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一合作也代表了SAP找到了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平衡点,既保持全球产品的核心优势,又通过本地化云平台,让产品快速落地。在采访中,Eric也强调:“SAP是全球企业最重要的ERP供应商,而阿里云是中国乃至亚洲领先的公有云基础设施提供商,两者携手是水到渠成的选择。这不仅能为现有客户创造巨大价值,也将为未来客户带来更多机会,吸引他们加入我们的合作生态系统。”。
从产品布局策略来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SAP提供了灵活的产品选择。对于成长型企业,SAP首先推荐基于公有云的SAP Cloud ERP解决方案;对于大行业客户,则提供SAP Signavio等工具解决方案,在BTP基础上帮助客户实现个性化应用,分模块化地把ERP解决方案逐步转到云上,细分的产品策略,也反映出SAP对中国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
如果说四款核心云产品的落地,是SAP与阿里云在平台与产品层面的深度融合,那么德勤、SAP、阿里云在本次大会上宣布的另一项重大战略合作,则将“服务”环节也纳入其中,这就是“智企三百计划”。这是三方在国内首次联合推出的集“云平台+企业级软件+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本地化端到端解决方案。
图注:德勤中国咨询全国主管合伙人戴耀华(右)、SAP 大中华地区总裁原欣(中)、阿里云首席战略官郑俊芳(左)共同启动“智企三百计划”
其名称源于三大核心目标:一是“百日冲刺”,即在百天内协同拓展20家优质客户;二是“百万激励”,三方将联合投入,为每家入选客户提供最高可达一百万元的资源支持;三是“百日上线”,通过标准化方案,助力企业在百日内实现核心业务和功能可用。
由此不难看出,SAP“全球能力+本土生态”的实践路径变得愈发清晰,它不仅是将全球领先的产品引入中国,更是联合本土头部的云平台和咨询伙伴,共同探索一种让中国企业“上得快、用得起、见成效”的合作模式。
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最大的痛点不是“缺工具”,而是“怕失败”。SAP在本次云栖大会上的两场联合发布,并非简单的产品更新或生态示好,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商业模式变革:SAP正将其核心产品ERP,从过去一个高风险、长周期、需要客户巨大投入才能完成的“项目”,转变为一个标准化的、可预测的、风险共担的“产品化服务”。
与阿里云的合作,解决了“工具”的标准化和可及性问题(让最好的软件跑在本土最强的云上);而“智企三百计划”,则直接定义了“成果”的标准化——通过“百日上线”承诺了交付时间,通过“百万激励”分担了交付成本,实际上是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项目”,打包成了一个价格、时间、成果都相对明确的“产品化服务”。
因此,在笔者看来,SAP正在从销售“工具的潜力”,转向交付“成果的确定性”。
那么,SAP为何有底气进行这种从“项目”到“服务”的模式转变?其“飞轮效应”的产品架构,正是其敢于承诺“快速见效”的技术内核。
一个完全静止的飞轮,如果想让它转动起来,就必须用很大的力气,但随着飞轮转动的越来越快,速度突破一个临界点后,飞轮不仅会快速地转动,还会带动整个飞轮持续的转动,这就是飞轮效应。
SAP在今年提出了“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这一概念,旨在帮助企业构建韧性,实现转型,激发潜能。
按照Eric的介绍,“飞轮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应用层。企业通过应用程序产生大量业务数据;
第二,数据层。这些数据被整理和管理后,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
第三,AI层。人工智能在数据的支持下产生更深入的洞见,推动企业更快地部署和实施。
AI的洞见又反过来提升应用程序,从而进一步生成新数据,形成一个持续增强的正向循环,这就像是一个可以持续运转的“飞轮”。
让我们深入分析SAP的核心产品布局,来一窥“飞轮效应”的端倪。
首先,2025年3月正式发布的SAP Business Suite是汇集了SAP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产品的品牌化战略产品组合,其中以SAP Cloud ERP为核心载体,将财务管理、费用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集成套件,基于AI与集成扩展平台SAP BTP(业务技术云平台)创新、构建和运行。
其次,SAP Cloud ERP在继承了五十余年的 ERP 功能积淀,保留了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核心模块的完整性基础上,实现了“轻量化”和“智能化”。比如SAP Cloud ERP 大量嵌入 AI 场景:“智能风控哨兵系统” 可实时监控财务交易中的异常数据,自动预警潜在的坏账风险;“主数据智能匹配” 功能可在企业并购时,自动识别不同系统中的重复客户数据、供应商数据,减少人工核对成本。
当然,引起笔者注意的是SAP Cloud ERP的“Grow with SAP”核心定位,这代表了SAP Cloud ERP不再是单一的产品交付,而是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方案。
而BTP 平台的推出,更成为SAP ERP 生态的“关键拼图”,解决了传统 ERP“升级难、扩展难” 的核心痛点。我们认为,从定位来看,BTP更像是ERP的“敏捷外挂”,其核心价值在于:不触碰 ERP 核心,却能无限扩展 ERP 能力。
从技术能力来看,BTP 主要承载的功能包括:“应用开发”,企业可基于 BTP 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快速搭建定制化应用;“数据整合”,BTP 可整合 SAP 系统与非 SAP 系统的数据,等等。
特别要提到“数据整合”,Eric表示,“这些整合后的数据注入商业AI。AI基于数据运行自动化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又反哺到应用程序,推动新的业务运转,进而生成更多数据,再次回到AI之中。这样就在应用层、数据层和AI层之间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强的良性循环,而BDC(业务数据云,Business Data Cloud)正是承载这三层的核心组件,为应用与 AI 提供可治理、可复用的数据资产。”
同时,SAP推出了全托管数据与 AI 底座BDC(业务数据云),标志着其正在将数据分析能力产品化、标准化,使其成为如同财务、供应链一样的标准模块。其背后的逻辑在于,SAP发挥自身对企业数据最深刻的理解,通过BDC中Intelligent Application智能应用,将企业ERP相关的高阶数据分析等应用,做成和SD、MM模块相似的标准模块,供企业直接调用。这本质上也是非常典型的化繁为简。
总体来看,SAP明显采取了技术融合的路径,一方面保持ERP传统能力的稳定升级,确保客户系统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通过云架构和AI嵌入实现渐进式创新,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价值升级。
从产业生态视角重新评估SAP在AI时代的定位,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它其实占据着难以替代的战略位置。
首先,SAP的最大优势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作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所积累的数据资产和流程理解,这种优势是任务新兴的ERP厂商或是AI厂商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其次,从AI的视角,只有当AI能够理解企业特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语境时,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而SAP恰恰拥有这一闭环优势:作为企业核心业务的运营平台,SAP既生成最规范、最实时的业务数据,又承载着关键业务流程,为AI提供了完美的试验场和应用场景。
第三,过去SAP以其强大的功能稳定性被誉为“好产品”;现在,它正转型为能够陪伴企业共同成长的智能平台,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属性如何,都可以在SAP的生态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解决方案。
对此,Eric做出了清晰的阐释:“现在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我们都会提供基于SAP Cloud ERP的解决方案,因为SAP认为公有云服务能非常精准地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这显然也打破了“公有云只适合中小企业”的传统认知,并折射出SAP在云时代的全新面貌。
综上,SAP在云栖大会上展示的更像是一种新的商业逻辑。在AI时代,距离数据最近的SAP非但不会被革命,反而凭借独特的数据优势、流程理解能力和平台化布局,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中最可靠的伙伴。当企业踏上数字化征程时,选择SAP就意味着选择了一套经过全球验证的管理方法论、一个能伴随企业共同成长的敏捷平台,和一份面向未来发展的长期保障。
换言之,SAP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局限于产品功能,而在于它再次激活了企业诞生之初便有的“以标准化消灭不确定性”的创新基因。这不仅是其在中国市场重塑商业模式的关键,更可能是它引领全球企业应用和商业AI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