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金歆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湖南与海南,相隔千里,一个是中部制造业强省,一个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湖南企业,跨越山海,选择把厂建在海南。面对企业的“南飞”,湖南省政府非但没有设限,反而是鼓励引导、积极促成。这背后,正是两地携手打造的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共建产业园——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让“湖南制造”借“海南政策”扬帆出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湘琼产业园正是这一精神的具体实践。短短一年半时间,这里已落地30个产业项目,成为两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生动样本。为什么湖南企业愿意远赴海南?两地共建产业园,究竟带来了什么?改革创新中又闯过了哪些难关?
海南省东方市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
湘企跨海,所为何来?
9月底的海南,碧海蓝天,椰影婆娑,在海南省东方市的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气息。多个湖南的制造业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当中。为什么湖南的制造业企业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省来投资建厂呢?一探究竟。
海南省东方市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入口
走进产业园中的湘科(海南)特种装备科创基地,该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春节前就可以试生产。湘科集团海南省展盛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周旭敏告诉记者,2023年集团入驻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并设立项目主体公司,主要是借助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引进高精度仪器生产体育用枪枪管,以突破发展瓶颈。
周旭敏表示:“我们做体育用枪,对枪管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我们主要是依托海南自贸岛的政策优势,引进相关的高精度仪器,生产适合于体育用枪的枪管。”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湘科(海南)特种装备科创基地
“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还有便捷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优势——周旭敏解释,作为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集团布局海南特种装备科创基地研发制造项目,可以拥有更多的先发优势。
周旭敏说:“因为我们要做体育用枪,有部分零部件和设备要从国外引进。引进国外零部件和设备,我们就可以享受加工增值30%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如果我们在湖南去做进口的话,就无法享受这个政策红利。此外,我们的研发人才也打算放到海南这边,研发人才的薪酬是相对比较高的,还可以享受个税15%封顶的政策优惠。”
海南省毗邻东南亚,区位优势显著,其4小时飞行经济圈覆盖超20个国家和地区及近50%的全球人口。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凭借独特的政策红利吸引了大量企业落户,但更多是政策洼地的“单向承接”。而随着湘琼等跨省合作产业园的落地,海南逐渐转向与内地省份“双向奔赴”。以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为例,两省共建产业园,可以帮助破解湖南省制造业企业“出海难”,以及海南省制造业产业基础薄弱等发展瓶颈。
东方市政协副主席、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工作专班组长符兴彧解释:“海南自贸港有‘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政策优势,以及我们自贸港的核心政策——加工增值30%的免关税政策,另外还叠加了湖南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因为湖南在工程机械和特种装备有优势。所以通过共建产业园,企业可以借助我们海南的政策红利,降低企业的国际业务成本。那么东方市,可以借助湖南的产业基础,加速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壮大,这样双方就可以实现产业和政策两方面优势的叠加。”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三一湘琼(海南)智造产业园
来自湖南的企业选择海南,选择在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落地,背后是一笔清晰的“两头在外”经济账。以产业园重点项目之一——工程机械再制造项目为例。所谓工程机械再制造,简单来说就是将海外的挖掘机等二手工程机械,通过标准流程进行保养更新,重新“制造”,然后继续出口海外。东方市工业园区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工作专班副组长王端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就是利用自贸港政策和区位优势,来节省产品关税和运输成本。未来,随着港口建设更加完善,运费有望进一步下降,为企业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效果。
王端说:“我们以印尼市场上存量的‘三一’品牌的二手机械为例,也就是挖掘机为例,回到我们湘琼产业园来进行再制造加工,和回到国内其他地区再制造相比,在这里再制造每台节约的成本降幅约为6%,其中减免关税将近3万元,能给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产业园入园企业成本对比
跨省共建 难点如何破
跨省合作共建产业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叠加,更深层次的是规则、机制和政策的创新融合。这种“化学反应”的背后,必然伴随着诸多挑战。比如人员如何高效协同?信息如何顺畅共享?政策如何精准互动?这些问题如何破解,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
在湘琼产业园规划展示馆,一块巨大的产业园规划沙盘详细标注了“一园三区”,也就是先进制造业融合区、黄金珠宝玉石加工集聚区和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精深加工区的具体布局,旁边的临港物流基地(高排港区)也额外醒目。两省共建产业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千头万绪……
王端告诉记者,湘琼两省确立了一个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东方市和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共同派出相关人员来组建联合指挥部,负责日常工作推进和项目落地。
王端介绍:“在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下,双方联合制定园区的规划,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研判,包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制度创新方面,我们还通过建立定期会商的联席会议制度,采用 ‘双周会商,每月调度’的机制,能够及时沟通协调解决目前项目落地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和难题。”
王端回忆,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中,他们就帮助一家企业解决了一个现实难题:这家食品企业在落地产业园过程中,希望通过进口国外食品并进行加工增值来减免关税,实现降本增效。但是企业并不清楚相关产品,是否具备加工增值的空间,能否达到享受政策优惠的门槛,于是向园区管委会求助。
王端说:“我们系统梳理了企业的项目建议书以后,通过对接海南省工信厅,由工信厅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现场为企业做相关政策的‘量身定制’,进行解答。最终也是促成该项目顺利落地,目前已经在开工建设。”
符兴彧告诉记者,为了支持共建产业园发展,湘琼两省从政策、资金以及用地、用林、用海等资源要素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不断探索创新机制。例如,为了破解项目落地过程中企业遇到的融资难以及办电、用电等现实问题,湘琼两省还探索出了“跨省征信互认” “跨网办电支持”等一系列创新机制。
符兴彧解释:“湖南的一个企业,只要湖南的母公司出具资质证明、信用信息等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海南子公司融资业务的办理。园区引进的两个企业就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融资建设的问题。”
另一个“跨网办电支持”也是类似的思路,产业园将临时用电与永久用电合并办理,大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速项目开工与投产。
符兴彧介绍:“湖南企业到我们东方来开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湖南电力部门提供企业的相关材料,在我们这里就可以给他及时将临时用电和永久用电融合在一起办理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企业的时间成本、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都极大降低。”
符兴彧解释,为了更好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海南省和湖南省还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地方标准,聚焦出口工程机械二手设备的评估、服务、维修以及再制造全链条,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标准空白。
符兴彧表示:“这些标准的发布,是我们湖南和海南两省深化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也标志着我们两省在工程机械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国际接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自贸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国内其他地方建立了可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从统一技术标准到共享创新资源,从资本联动到人才互通,共建产业园开花结果,还需要政务服务的创新。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改革成效,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东方市还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帮办代办服务,创新审批改革。
王端介绍:“今年以来,针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诉求,我们帮办代办有针对地解决已经达到了300余项,帮助企业申报各类奖补资金1500万元左右。同时针对园区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联合市级就业服务中心等,畅通人才招引路径。今年以来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23名,解决各类用工255人,其中我们本地就业占到了30%。”
从湘江之畔到南海之滨,湖南以产业技术赋能海南,海南以政策区位反哺湖南。内陆与自贸港联动的模式,不仅助力湖南等内陆省份借道出海,更让自贸港建设服务于全国高水平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记者了解到,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目前已落地产业项目30个,协议总投资达到138.82亿元。
王端说:“今年1到8月份以来,我们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8.9%。可以说随着企业的入驻,湘琼产业园已经成为我们东方市经济建设的一个主战场。”
今年年底,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对于共建产业园来说还会带来哪些变化或者期待?符兴彧表示,封关运作的消息落地后,来当地考察的企业更多了,再加上自贸港政策红利的进一步明晰,相信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将会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符兴彧表示:“企业落地海南参与自贸港建设,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可以预见自贸港封关运作以后,对湘琼产业园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红利释放,让园区建设更加蒸蒸日上,东方市湘琼产业园在自贸港建设当中,将会作出更大贡献。”
后记:此刻,产业园的临港物流基地(高排港区)的码头上,集装箱有序装船,一辆辆经过再制造的工程机械整装待发,即将扬帆出海,开启它们的“第二生命”。海风吹过,旁边几位带着湖南口音的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忙碌协调,他们的身影在椰林与碧海之间显得特别生动。这一刻,“两省共建、优势互补、双向奔赴”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眼前真实可感的画面。其实,像这样的共建产业园,在海南并非孤例。粤琼、浙琼、琼港等多个合作园区也正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展望未来,随着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这类跨省共建园区将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拓展开放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活力?值得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