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襄 梁丽英 刘象乾
县域发展的“天花板”有多高?答案藏在一份报告里。
近日,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全国百强县市多项榜单一并揭晓。
在诸多榜单上,新郑都赫然在列。其中,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跃升至第35位,在全省入围县市中居第一。这也是新郑市在此榜单上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
“综合实力比拼的不光是经济指标,还有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城乡发展、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与单科竞赛不同,这好比期末总评,要看综合成绩。”经济领域知名专家宋向清分析称,“新郑凭的就是综合实力。”
攀高向强,争先进位,靠的是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特别是近些年,新郑市确立了“1136”工作布局,明确“融入大郑州、建设新故里、冲入三十强”发展思路,锚定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目标,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53.6亿元,跻身“千亿县”指日可待,持续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个“全省第一”,为何总是新郑?从三个切面可窥端倪。
切面一:招大引强
招商引资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新的发展周期,尤其需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区域发展。
“新郑是通过招商引资成长起来的城市。”新郑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需要招大引强、做大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打造招商“强磁场”,激活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新郑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立足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定位,扎实开展特色载体招商、产业生态链招商、场景招商,精准靶向“大招商、招大商”,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2025年是新郑市招商引资突破年。从春到夏,再到秋,新郑招商团队步履不停,南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推介、共谋合作。
放在时间轴线上审视,更能看清新郑在招商引资求突破上的一路奔忙。
3月30日,郑州,黄帝故里产业发展经贸洽谈大会上,20个产业项目签约。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连年成功举办,新郑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拜祖圣地、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根亲文化也成为新郑招商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新郑不仅能找到心灵归宿,也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签约企业代表深有感触。
5月16日,“投资新郑·共赢未来”新郑市招商推介活动办到了深圳南山,通过“对标学习+精准对接”模式,成功吸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新郑者得中原。”粤商代表深以为然。
7月10日,“智造新郑·链动杭州”新郑市招商推介活动来到了杭州,签约七大项目。
“从中部崛起的战略纵深看,新郑恰是浙商布局中原的最佳跳板。”浙商代表表示。
9月12日,“泉系新郑·丝路共赢”新郑市招商推介活动走进福建泉州,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寻商机、谋项目,特聘12位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人士担任新郑市“招商大使”,续写新郑与闽商双向奔赴新篇章。
在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八万闽商闯新郑”是一道独特现象。
“世界没有远方,新郑便是故乡。新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国内外客商投资中原的优选地。”闽商代表廖旺生直抒己见。
今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新郑市对接招商线索831条,签约项目43个,金额474.16亿元。其中,招引中佳汇智能装备制造、中邮永和春、佳海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郑新临空食品产业园等超10亿元项目11个,招引金万达智能制造、多伦智能制造、年产3万组动力电池等超5亿元项目10个,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为新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智造能级增添强引擎。
招大引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链”上新郑。
切面二:强链壮群
产业兴,则县域强。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建设,新郑市重塑了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拼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新图景。
在新郑,车的故事穿越古今。
新郑与车马渊源极深。历史文献中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制舟车之记载,郑国车马坑也生动展现了2400多年前东周时期高超的造车工艺。时至今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新郑乘势勃兴,“链”出新“汽”势。
近期,位于薛店镇的威博达年产40万套汽车智慧操控台基座智能制造项目已顺利投产。
“无论行业光景好坏,总有市场机会。我们是‘两条腿’走路,精密自动化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都能研发生产,为各大整车厂配套。”威博达(郑州)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建辉言语中透着急切,“订单接连不断,早投产,机器设备一响,心里就不慌了。”
“所当乘者势也”。河南省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发力建设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郑顺势而为,融郑融港,把产业“小集群”嵌入区域产业“大集群”,彼此同频共振、链式发展。
威博达(郑州)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冲压产品配套给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郑州福沐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座椅发泡件专供比亚迪郑州工厂;郑州定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则主要为宇通客车生产车体配件。
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只是新郑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的缩影。目前,新郑已集聚运达造纸设备、恒天铜业、莱茵汽车、恒天特种电缆等装备制造规上企业46家。
运达造纸设备的鼓式碎浆机、链板输送机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恒天铜业的新能源汽车高精度铜合金、高强高导新材料导体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2%,龙翔电气的非晶变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越来越多“新郑智造”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食在新郑,味在新郑”。现代食品产业挺起“新郑力量”。
人人利、闽盛食品的“一块面包”抢占新赛道,好想你的“一颗红枣”演绎“新质之变”,白象食品的“一碗面”散发“国货之光”,烹小鲜的“一袋料包”闯出细分领域大市场……目前,新郑市培育各类食品企业200余家,贡献了全国市场25%的枣制品、20%的方便食品,招引友臣、两口子食品、宜顶烘焙等企业入驻,延长新郑食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黄帝是医家之祖。黄帝故里新郑不光有食养健康,更有医药健康。“链式”布局,生物医药赛道崛起“新郑板块”。
依托润弘制药、遂成药业等龙头企业,新郑市在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疗包装等领域不断突破。目前,新郑是河南省医药企业最多的县(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离不开载体平台。近年来,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新郑市谋划建设特钢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九大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和高效集约布局。
距离京港澳高速双鹤湖站不远,郑新临空食品产业园已拔地而起。这个园区由国内烘焙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友臣集团投资运营,总投资22亿元,主要入驻食品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仅仅几个月时间,一期7栋厂房已封顶,这是我们几大生产基地中建设速度最快的。”友臣集团基建负责人游敏文此前在全国多地辗转建园区,“我们算过账,新郑食品产业集聚,交通区位优越,每立方米货物运输成本比友臣其他生产基地节省几十元;园区建的是高标准自动化生产线,统一采购原材料,入园企业的成本还将大幅降低。”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与郑州华南城相接,佳海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佳汇智能装备产业园比邻而立,建设场景如火如荼。
“一期工程今年5月8日开工,就这四五个月时间,14栋厂房主体结构马上封顶。”佳海产业发展集团郑州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凡介绍,园区总投资14亿元,公司招商人员长期驻扎长三角、珠三角以商招商,致力把产业园打造成新材料、智能装备、中试成果转化、生产企业总部于一体的都市型产业集聚地。
产业发展,袭古盈新;黄帝故里,“链”赢未来。
切面三:优化环境
拼发展,拼的是环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正是新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眼”。
善营商,方能“赢商”。“创二代”、遂成药业董事长周红建至今难忘那一幕——2025年新郑市“新春第一会”(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他和新郑其他19位企业家坐上了主席台。
“对我来说,这是头一遭,也是头一坐,足见新郑尊企重企亲企。”周红建表示,政府各部门入企多是了解困难和提供服务的,企业更多精力用在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和规划发展上。
不光本地企业家有感,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也对新郑发展环境赞不绝口。
从浙江第一镇到中原第一镇,温州乐清柳市镇人冯如赞在龙湖镇华南城专营气动配件,一年销售几千万元。“新郑人热情好客,交通区位便捷,市场空间广,整体发展环境好。”冯如赞把新郑当作福地,在龙湖镇买房置业,习惯了河南的胡辣汤、烩面、手擀面。最近,他盘算着在附近的产业园购置一套三层带院厂房,扩大经营。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新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网格化高效能治理为依托,系统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持续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社会资本“想投、敢投、放心投”。
服务群众用心用情,服务企业精准高效。新郑市全面推进“郑如意”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在全省县市率先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企业家恳谈日”“25天企业宁静日”“扫码入企”和“领导干部+责任部门+金融机构”实名包保企业等制度,设立产业母基金和专项基金,率先搭建企业线上“一键诉求”服务平台,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和“定制服务·与企同行大走访活动”,“键对键”“面对面”用心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公共资源交易“莲鹤”不见面开标大厅,常态化推行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已与全国248个城市(含县区)开展合作,参与新郑招投标的域外企业占比八成以上。目前,新郑拥有各类经营主体14.8万家,总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着力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创新为要促发展。新郑域内集聚25所大中专院校,近30万在校师生。新郑市充分发挥高校密集、人才富集这一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着力打造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科量”“含绿量”,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近3年来,深化产学研协同、促进校企合作项目68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科技型企业410家、郑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52家,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这条最优曲线、最佳路径迈进。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接续更新。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新郑市始终坚持“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工作标准,持续巩固“永远是决战、永远在冲刺”的奋进态势,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发展,是一步接着一步的奋斗。奋进新征程,新郑前景广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