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骑行体验的分享常常引发热烈讨论。近期不少网友提到,早高峰时段北京东二环路部分桥区骑行不畅,比如在广渠门桥,非机动车也常常被堵得寸步难行。有人将“病因”归结为电动自行车太多了,也有人说是交通循环的设置待优化。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东二环路上和广渠门桥问题类似的堵点还有不少,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循环疏通堵点,需要新的解题思路。
工作日的早高峰,各类车辆堵在广渠门桥寸步难行。
探访
早高峰广渠门桥下“煮饺子”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吐槽广渠门桥拥堵的帖子不少,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中,各种车辆与行人混行的混乱场面引起网友的共鸣。照片上,骑车的人大多皱着眉头;视频里,拍摄者用“推拉摇移”各种手法来表达庞大车流一动不动的无奈;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调侃,没想到连骑车都没躲过广渠门桥的拥堵。
9月25日,记者来到广渠门桥下,对比照片和视频,大部分画面都锁定在了广渠门桥的东北角。正值早高峰,汽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如潮水一般从东边的广渠门外大街涌到了桥下,再与桥下正在盘桥转弯的车辆“拧”成一股更大的车流。为了顾及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直行的车辆只能龟速般“蹭”着前行;转弯车辆“挤”在车流中无法回正车身,斜插在路面上挡着车道进退两难;甭管是电动自行车还是普通自行车,想见缝插针从车流中钻过去都困难。不少骑行人着急上班,只好把车骑上了便道;行人发现车道、便道早已没了章法,干脆走到非机动车道上去了……
在早7点至7点半这个时段,伴着混乱场面的,还有嘈杂的声音——各类车辆此起彼伏的鸣笛声、摇铃声被桥下区域的拢音效果放大数倍,让人很难清晰判断声音发出的方向,中间还夹杂着争吵声、催促声。“广渠门桥的东北角和东南角没有信号灯,这么多的车和人,谁能先人一步,全靠经验和胆量。”一位骑行人说。
记者在广渠门桥东北角测试发现,仅仅是右转向北去往广渠门北滨河路这一小段,在早高峰时段就需要3至6分钟。一位骑行的市民告诉记者,最长的一次,他等了十几分钟,“两辆汽车蹭上了,司机下车掰扯责任问题,所有的车都被堵在了这儿,堵了半个桥区。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调查
桥下车流“好聚不好散”
通过12345热线反映广渠门桥拥堵问题的市民也不少。一些市民认为,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早高峰车太多了,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太多了。是不是这个理儿?记者现场进行了验证。
9月27日下午,在休息日非高峰时段,记者再访广渠门桥,和工作日早高峰相比,车流量小了不少。虽然车变少了,拥堵的问题却没有消失,车辆的鸣笛声、骑行人的埋怨声仍不绝于耳,甚至记者刚到现场就正巧碰见了一起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的“小摩擦”。
桥下的车少了,问题的实质反倒看得更清楚了。仍以记者反复测试过的路线为例,由东向西骑行至广渠门桥东北角,随后向北进入广渠门北滨河路,短短不足50米长的拐角路段,骑行至少需要4次避让:由东向西骑行过程中,首先要避让斑马线上的人群;再往前蹬几下,就要开始避让桥下盘桥转弯的非机动车;由于道路太窄,实际上还需避让与这些非机动车同向转弯的机动车;过了最难熬的这段路,好不容易向北转弯了,进入广渠门北滨河路前,还有另一段斑马线需要避让。
俯瞰广渠门桥,形状好似数字“88”,交通循环复杂,桥侧狭窄路段通行的车辆又多,加剧了通行压力。环岛路段车辆在“一聚一散”的过程中,多个方向的车流要汇聚到桥侧的狭窄路段上,再由这一个点把车流分散到向西向北两个方向,车流、人流严重交织,各方反复争夺路权。广渠门桥下的交通循环也因此异常脆弱,一辆车甚至是一个行人即可堵住所有方向的车流,让环岛立交桥变成了“好聚不好散”的尴尬路段。
呼声
交通循环脆弱的桥区盼疏堵
根据市民和网友的反映,记者发现东二环路上需要疏堵的环岛立交桥不止广渠门桥一座。
从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到,东二环路上,形似数字“88”的环岛立交桥除了广渠门桥,光明桥无论是结构还是拥堵的成因与之如出一辙。更复杂的是,从光明桥向南的广渠门南滨河路是双非机动车道路段,这就意味着在光明桥下聚散车流的方向会更多。
从广渠门桥向北,过了东便门桥就到了建国门桥,这里是东二环路上市民反映集中的又一个早高峰骑行堵点。“盘桥转弯需要等红绿灯,直行则不用。但是在不宽的非机动车道上,等红灯的非机动车会把直行的路堵死。”一位市民说。
还有市民告诉记者,东二环路是他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以前开车现在骑车,骑车上班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体会到不堵车的优越感,但是近两年来,上班路上的几座桥都成了骑行堵点,绿色出行的优越感打了折扣,“从北京整个交通环境来看,城市绿道越来越长,使绿色出行越来越有吸引力,非常值得肯定。但还有一些桥骑行、步行要绕远路、挤窄路,甚至还不如开车的体验,希望这样的现象能得到改善。” 本报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记者手记
破题还需以人为本
关于受访市民提到的骑行“优越感”,本报在报道中曾探讨过通行优先级的相关问题。彼时,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伟谈到了以人为本的解题思路,即建议相关部门在交通规划上转变思路,视角由“车”向“人”转变,在部分道路的通行上,让骑车和步行得到更高的优先级。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之城,1995年北京的自行车保有量超过830万辆。如今绿色出行理念渐入人心,骑行重回大众视野,但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是,大量电动自行车的加入,给北京的交通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可喜的是记者发现,同样在东二环路上,就桥区疏堵的问题,交管部门正在进行新的尝试,一些改进举措正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东直门桥曾经也是东二环路上的堵点之一,环岛通行之乱之险,媒体曾多次有过报道。机动车盘桥转弯过程中,同样是多股车流交错,有的机动车要驶入环岛进入东二环路,有的则要驶出环岛进入东直门内大街或东直门外大街,最为困扰的是骑行及步行的人,看着环岛上进进出出的车辆,不知道哪辆车会奔着自己过来,有人曾直言过马路全靠“猜”。
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东直门桥环岛东西两侧设置了隔离护栏,机动车已经不能再沿着环岛绕圈子了。例如,在东二环路由北向南行驶的机动车行至东直门桥时,需要右转绕行至东直门内大街,然后掉头回来再重回东二环路。而行人、非机动车则不受这一导改措施的影响,依然可以从环岛旁的斑马线过街。
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这是今年7月起开始实施的疏堵举措。梳理市民诉求发现,7月份时一些车主还对这项举措不太认同,认为这样的改变导致环岛失去了原有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声变少了,更多车主开始习惯、理解这样的新举措,机动车只多“一脚油”,却让广大骑行、步行的人体会到了方便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