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工昌
9月15日至19日,港股市场主要股指集体上涨,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本周南向资金合计成交净流入368.51亿港元,环比下降39.41%,已连续18周净流入。
从每日前十大活跃股来看,本周共有22只个股上榜,阿里巴巴-W本周港股通成交总额最高,达到698.47亿港元,阿里巴巴-W近期持续获得南向资金大手笔加仓,本周净买入163.05亿港元,最新持股量为19.94亿股,创历史新高,已连续10周持股量上升。近期阿里巴巴-W持续上涨,本周上涨5.29%,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年内涨幅达到96.32%。
从成交净买入金额来看,南向资金对大型科技股买卖不一,其中阿里巴巴-W本周获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而腾讯控股净卖出16.28亿港元。
①
近期港股出现一个奇怪现象,最近炒得最厉害的阿里与美团涨幅高达2位数以上,而经营基本面更好的小米与腾讯则出现下跌迹象。
阿里财报不被看好股价却逆势提升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二季度,阿里巴巴营收2476.5亿元,同比增长2%。
图源:商界
报告期内,阿里经营利润349.88 亿元,同比下降 3%,经调整 EBITA同比下降 14% ,净利润为423.8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Non-GAAP) 为335.1亿元,同比下降了18%。
报告期内,阿里巴巴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 亿元,2024年同期为净流入 173.72 亿元,产生了361.87亿元的差额,资本支出(Capex) 同比猛增220%,达到约387亿元的历史新高。阿里启动的12个月500亿补贴计划,通过“免单”“满减”等策略迅速拉升用户规模,推动淘宝App月活增长25%。
但这种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增长,直接导致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亿元。88VIP会员数突破4200万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每新增会员获客成本同比上升17%的残酷现实。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达到 531.78 亿元,占收入比例 21.5%。2024 年同期为 326.96 亿元,占收入比例 13.4%。若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占收入比例从2024年同期的 13.3%增长至21.3%,也是由于对淘宝闪购及电商客户体验、用户获取投入。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新增饿了么、淘宝闪购、飞猪等业务的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21%,同比减少了103.64亿。
销售费用飞涨,营收却基本持平,净利润(实际)大幅下挫,现金流大幅流出,这就是阿里半年报的基本情形,如果是别的企业这样一幅财报,可能会引发股市的大幅下挫,而阿里刚好相反,港股涨得最凶。
最有意思的,一直与其比较的另一大厂腾讯,则呈现出与其完全不同的情形。
8月13日腾讯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3645.26亿元,同比增长13.7%。运营利润为117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32.88亿元增长13.84%;归母净利润1034.5亿元,同比增长15.6%,毛利率更是升到56.38%,比2024年同期高了3.4个百分点。
三大核心业务均实现稳健增长,增值服务板块(游戏+社交)上半年收入1835亿元,同比增长16.54%,远高于2024年同期2.54%的增速,毛利率超过60%,同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营销服务广告业务同样给力。上半年收入676.15亿元,同比增长20%,虽然增速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2.65%,但依旧稳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也在稳步走强。上半年收入1104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企业服务收入的增速较前几个季度有所加快,AI云与行业模型的落地开始带动需求,毛利率同比改善约4.6个百分点。现金层面,腾讯依然安全垫厚实。期末货币资金约1821亿元,流动定期存款1694亿元,非流动定期存款924亿元,合计约4439亿元。
与阿里相比,无论是营收利润现金流,腾讯可谓全面开花,各方面都是大丰收。
但从股市(港股)表现看,两者的股价表现却是极为诡异。从上述图表可知,阿里涨幅高达2位数以上,而经营基本面更好腾讯则出现下跌迹象。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为何市场愿意给阿里更高估值?
人们炒作阿里,无非是云计算领域有所扩大,Ai大模型在国内领先,本地生活服务抢占美团领地,其实大模型尚未商业落地,本地服务靠烧钱维持,云计算份额不小但利润远低于同行,市场究竟看它的什么?
另外我们注意到,阿里近期股价暴涨,主要来源于南向资金,就是国内资金,而更注重价值的北向资金并未大举买入,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先从本地生活服务说起。
2025阿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砸下五百亿,孤注一掷地加码即时零售业务“淘宝闪购”。
饿了么的调度系统直接接入淘宝,1688、盒马、天猫超市的供应链全面打通。仅一个多月,美妆、3C、服饰、酒水等品类的订单全面爆发。到了2025年八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从最初的一千万单,疯狂飙升至九千万单,直接追平了美团耗费十年积累的成果。
但这场战争的代价不容忽视。500亿补贴相当于阿里2024年净利润的30%,如此激进的投入能持续多久?美团的反击已经开始:2025年二季度,美团宣布“百亿补贴保卫战”,双方陷入贴身肉搏。双方都将投入巨资进行补贴和市场推广,导致本地生活业务的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扩大。
市场目前愿意给阿里的这次尝试更高的估值,是因为相信:高德引领的“生态战”而非“单点战”是一条新路径,攻击的是美团利润最丰厚的环节。
至8月底整个即时零售行业都陷入“增长陷阱”。美团闪购2025年Q2亏损仍超20亿,京东到家已开始收缩三四线城市布局。第三方数据显示,行业平均履约成本占订单金额25%-30%,这意味着每100元GMV中有30元要用于补贴和配送。
这表明,淘宝闪购的五百亿,能买来惊人的订单量,却买不来用户的第一反应;能堆高即时零售业务的股价,却难以在用户心中注入“快”的心智血液。阿里越是着急用五百亿来证明自己,越说明它是在和用户的习惯抢时间。而习惯,从来不会因为金钱而轻易改变。谁能把用户养成习惯,谁能让商家死心塌地,这才是终极考验。
这提醒着我们,无论资本如何翻云覆雨,商业竞争终究要回归到最朴素的规律: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用户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边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②
要知道,同样是挥舞着金元大棒,阿里在低价电商领域,却未能把拼多多赶下神坛。“烧钱换市场”的策略最终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阿里需要证明的关键。如果最后只是重复了打京东、打拼多多时的老路——钱烧了,份额却没稳住——那市场现在的乐观情绪就会被打回原形。
2019年马云退休的原因之一,就是阿里需要从“个人驱动”转向“制度驱动”。如今马云重新集权,是否意味着阿里十年的制度化建设功亏一篑?更值得警惕的是,马云的战略偏好可能让阿里陷入新的风险——他对“烧钱抢市场”的执着,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外卖等短期业务,而忽视了电商主业的创新。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淘宝的用户时长同比下降8%,被抖音电商持续蚕食。当阿里把资源倾斜到外卖战场时,电商基本盘的防守是否会出现漏洞?③
阿里大模型的商业落地
阿里大模型在各项权威评测(如MMLU、C-Eval等)中,通义千问(Qwen)系列模型 consistently 排名前列,综合能力与Meta的Llama、Google的PaLM/ Gemini、Anthropic的Claude等属于同一级别,是中国最顶尖、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源大模型之一。
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其竞争对手OpenAI通过“订阅费 + API调用费 + 巨头合作”的模式,已经实现了可观的正向现金流和营收,Google的Gemini已经形成了“软硬件整合 + 云服务 + 广告”的强大商业闭环。
最终结论:OpenAI和Google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式并获得了成功。阿里的大模型其商业落地正在大规模发生,并通过阿里云获得了真实、正向的收入,但距离形成一个像前两者那样稳固且利润丰厚的全球性商业闭环,还有一段路要走。
阿里云计算对得起如今的高估值吗 ?阿里云模式是“全栈自研”。一方面,它持续加码算力基础设施。早在2025年2月,阿里巴巴就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年均资本开支约1300亿元。2025年Q2资本开支同比激增220%,彰显出在AI竞争关键窗口期绝不退缩的坚决态度。另一方面,阿里云将芯片困境转化为研发动力,2025年6月,平头哥半导体突然宣布自研AI芯片“含光300”量产,性能达到英伟达H100的70%,而成本仅为其一半。
长期以来,阿里云服务器芯片80%依赖英伟达。于是,“双轨制”战略浮出水面:一方面,阿里通过东南亚子公司绕道采购英伟达芯片,维持短期算力供应;另一方面,举全集团之力攻关自研芯片。但芯片自研的难度远超想象。“含光300”虽然性能达标,但良品率仅为58%,远低于台积电70%的行业平均水平。为了提升良品率,阿里不得不斥资20亿入股中芯国际,换取优先代工权。阿里的选择是“用市场换技术”,再用技术反哺市场。
目前公有云正是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AWS和移动云等云厂商厮杀最激烈的战场。为了抢夺市场,率先发动价格战的,一直是阿里云。
2013年,阿里云推出“阿里云1218活动”;2014年,阿里云在一年内降价六次;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创下一年17次产品降价记录。阿里云在2019年以30.6%市场份额,成为中国CDN市场第一大厂商。在公有云IaaS+PaaS市场,阿里云更是一度所向披靡,早在2018年就以42.7%占比,高居市场首位。
降价带给阿里云是,营收增速一路下滑——从2019年财年的84%,进入2023年基本是个位数或者负增长。这背后,是阿里云在制造、能源、政务、教育等多个重要增量市场大缩水,连续几年不敌华为、腾讯和百度、移动云,在云计算竞赛下半场失去制高点。
其中,华为云来势汹汹,根据IDC数据显示,华为云在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占比为25.8%,连续多年保持第一。阿里云返点在10%-30%之间,相比之下,华为云给到的折扣返点比阿里云多出5%-10%,且准入门槛更低。这也让同时代理阿里云、华为云的代理商,更愿意向客户推荐华为云。有数字显示,阿里云有1万代理商,腾讯云、华为云两家约为8000多家——尽管华为云比阿里云进入公有云市场晚上几年,但代理商扩张速度却非常快。④
降价不成,阿里开始以技术降维打击,阿里云形成了“云+电商+支付”的超级协同网络,菜鸟网络通过阿里云AI算法将物流成本压缩14%。更关键的是,钉钉企业用户突破7亿后,其“云钉一体”战略将PaaS层毛利率提升至68%,远超行业平均的52%。这种生态捆绑,让阿里云在政企市场如鱼得水——某省级政务云项目招标中,阿里云以“数据中台+钉钉OA”的组合方案,硬生生从华为云手中抢下15亿元订单。
此时腾讯云凭借社交、游戏等领域的优势,与阿里云展开了全方位竞争。2024年在音视频云市场份额达到41%,与阿里云差距仅为3个百分点。同时,腾讯云通过微信、企业微信等流量入口,将云服务渗透至数百万中小企业,2024年推出 “千帆计划”,为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云资源,在中小企业市场份额达到32%,超过阿里云的28%。
华为云凭借强大的硬件实力和政企资源,与阿里云在生态建设方面展开深度较量。华为云依托“鲲鹏+昇腾” 硬件生态,推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解决方案,2024年在政企市场份额达到38%,超过阿里云的35%。同时,华为云通过 “沃土计划” 吸引大量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其开发者社区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00万,与阿里云差距逐渐缩小。
国际云巨头亚马逊云科技(AWS)、微软Azure等正以 “技术+本地化” 组合拳抢滩中国市场,冲击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AWS 2024年通过与光环新网合资公司,在中国推出第五代EC2实例,计算性能提升45%,其 “行业解决方案商店” 上线1500 +行业应用,覆盖金融、医疗等10大行业。微软Azure凭借全球领先的AI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市场份额稳步增长,2024年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达到8%,同比增长25%。
当政企客户警惕“被阿里化”,当开发者抱怨“适配成本高过迁移收益”,当国际巨头绕道华为云构建开放生态,阿里云在封闭王国里堆砌的城墙,终将成为困死自己的迷宫。⑤
多方竞争下,似乎阿里还是笑到了最后。据权威机构Omdia最新发布的《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其份额超过第二名至第四名厂商的总和,继续领跑中国AI云计算市场。⑥
阿里股价为何逆势上涨?
总起来说,阿里这次的财报,就像一份用资金堆出来的战报,里面展现的不是业绩,而是战略规划,阿里正在用利润换取未来。回过头来看,阿里此次似乎既不符合常理的股市上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逻辑:
核心逻辑一:困境反转与估值修复
阿里在过去几年的互联网监管风暴中是受损最严重的之一。股价从高点回落了超过70%,与其最高值比,目前仍算低坑。而此时关于它的各种“坏消息”已基本出尽,市场认为,对阿里最不利的政策和基本面因素已经反映在股价里了,任何一点好消息都可能是超预期的。
核心逻辑二:新故事的想象空间
AI大模型(云计算的未来):虽然尚未商业化,但“千亿级模型”的发布证明了阿里的技术实力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市场炒作的是AI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增量:重塑云计算格局(拉动云收入)、为电商和广告提供强大工具(提升货币化效率)、甚至可能开辟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典型的“市梦率”逻辑。
本地生活(进攻姿态):虽然烧钱,但市场看到的是阿里(通过高德、饿了么)在主动进攻,从美团手中抢夺市场份额。进攻者总是比防守者更有故事可讲。市场期待的是“份额提升-规模效应-未来盈利”的路径,暂时容忍亏损。
云计算(基石业务):利润低是因为处于投入期和价格战。但市场看的是其作为中国云计算龙头的稀缺性和长远价值。一旦行业价格战缓和或AI带来新需求,其盈利能力有望快速修复。
总结一下:市场不是在为阿里今天的赚钱能力买单,而是在为它“明天可能重新变得伟大”的可能性下注。这是一个典型的“困境反转”交易。而腾讯的“好基本面”已经是明牌,缺乏新的、爆炸性的增长叙事。
那么,如何看待南向资金狂买而北向资金谨慎的现象?北向资金常被用来分析外资对A股的布局,南向资金则反映内地资金对港股的投资热度。这个现象完美印证了上述逻辑,并揭示了两种资金截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和资金来源特性。
南向资金(内地资金)主要是趋势与情绪的驱动者。而北向资金(国际资金)是基本面和宏观的审视者。内地投资者对阿里、美团等公司的业务感知更直接,对政策风向的把握也更敏锐。他们更能理解政策信号的含义,更容易形成“抄底中国核心资产”的共识。
而且南向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内地的公募基金和散户资金。这类资金更倾向于趋势投资,容易形成抱团效应。一旦龙头股启动,赚钱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涌入,形成正向循环,加速股价上涨。他们更愿意为AI、本地生活大战这样的“中国故事”付费。
而国际投资者通常更谨慎,需要看到清晰的盈利改善路径和自由现金流才会大举买入。在他们看到确凿数据前,会保持观望。因为国际投资者更关注中国的宏观地产问题、消费复苏的强度和可持续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如中美关系)。这些宏观不确定性压制了他们全面做多中国资产的风险偏好。
当前的行情是“南向资金主导的、基于困境反转和故事预期驱动的估值修复”。从短期情绪和博弈角度看,是合理的。超跌+新叙事+资金推动,完全符合炒作逻辑。但后期的可持续性取决于阿里能否将“故事”转化为“财报”。
简单说,这是一场由内地投资者发起的“预演”,但这场大戏能否持续上演,最终还需要公司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说服全世界的观众。
[引用]
①(大举加仓!3万亿科技巨头,买爆了 2025-09-21 来源:数据宝)
②(六年惨败!阿里豪掷500亿,猛攻美团,能夺回失守的用户心智吗? 翰墨流香2025-08-19 )
③(马云杀回阿里!500亿砸向外卖战场,美团慌了? 就是爱搞机2025-09-18 )
④(阿里云迷失在“低价”噱头里 极点商业评论2024-03-13作者|Cindy)
⑤(从“技术先驱”到“商业困兽”:阿里云一场未竟的突围战 外参观察2025-05-05 )
⑥(阿里云占中国AI云市场35.8%份额,规模超第二至第四名总和 新浪财经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