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原标题:跟着院士,在科学里漫步(院士讲科普·全国科普月特别报道)
张伯礼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葛 根
虎 杖
杜 仲
杨华勇讲解盾构机工作原理。郭 扬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机。浙江大学供图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河头店镇中心中学学生在体验VR项目。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淮海小学,学生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多地推出的科普游园、科学漫步等活动受到公众欢迎。
本期“院士讲科普”推出全国科普月特别报道,让我们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打卡天津中药植物园、跟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切脚步,感受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编 者
在天津中药植物园——
张伯礼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养生
本报记者 李家鼎
天津中医药大学求真报告厅内,气氛热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正在为中医药研究院2025级研究生带来“开学首讲”。“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同学们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张伯礼说。
作为首个全国科普月的特别活动,讲座之后,张伯礼院士又把课堂搬到了校园西北角的天津中药植物园(又称“如意药岭”),带着学生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漫步。
随时开展可见可触的科普
如意药岭,一座人造土山,因形似“如意”而得名。山高23米,占地200余亩,共收载种植华北地区的中药植物400余种。师生们更习惯称它为“药山”。走在蜿蜒小径,两侧中草药郁郁葱葱,草香四溢,张伯礼如数家珍。
一种根茎粗壮、茎部散生紫红色斑点的植物,出现在大家视野之中。“这是虎杖,一种清热解毒类药材。”张伯礼介绍,虎杖对病毒的抑杀作用较强,是“宣肺败毒方”的关键成分。学生们围拢过来,仔细观察虎杖的茎叶。张伯礼进一步讲解:“虎杖性味苦寒,入肝、胃、肺经,具有活血化瘀、利湿退黄的功效。”
“金银花一定要在花未开放时采摘,一开药性就弱了。”在金银花丛前,张伯礼指着黄白相间的花朵介绍,“这就是‘金银’名称的由来。金银花茶很受欢迎,适合秋季预防风热感冒。”
在一片长满紫色叶子的花丛旁,张伯礼摘下一片叶子,轻轻揉碎,空气中瞬间弥漫清香,“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是紫苏,一种常见的食材。”一名同学抢着回答。“紫苏叶可食用,有去腥解腻的作用,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药性。”张伯礼说,紫苏叶含挥发油,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连翘果实形似鸟喙,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连翘茶因此流行;金荞麦与鱼腥草功效相近,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葛根要以根入药,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泻之效;杜仲要以树皮入药,采收时需螺旋切割……张伯礼讲得认真,学生们听得入神。
“我们的理念是‘校在园中,园在校中’,可以随时开展可见可触的科普活动。”张伯礼说。
人工智能成为现代中医药的“好帮手”
行至山顶,一座亭子映入眼帘,名为“照真亭”。中医药科学如何“去伪存真”,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张伯礼说,“继承经典名方,先要有效验方,通过现代科技提升药效富集度、降低毒性、改进剂型。”驻步亭中,张伯礼分享了多年的思考。
“二次开发为中成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张伯礼说,所谓中成药二次开发,就是通过明确临床定位、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提升工艺和质量控制,赋予传统药物现代科技内涵。
“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这些常用药都通过二次开发提升了质量和疗效。”张伯礼说,“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明确化,要做到‘药效物质清楚、作用机理清楚’。”
组分中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张伯礼团队创建了组分中药理论、研发模式和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组分库,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创新中药研发。
人工智能成为提升研究效率的得力助手。张伯礼团队开发了3个中医药大模型,分别用于中药种植研发、中医诊疗培训和针灸取穴手法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AI能整合历史研究资料,辅助新药设计,减少试错成本,加快研发进程。”张伯礼说。
回应“养生热”,警惕“伪中医”
漫步下山,科普继续。这场交流的主题,也从古老的中医药,延伸到时下的“养生热”。
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兴起一股养生热潮。面对这一现象,张伯礼既感欣慰,也有提醒。“公众健康观念不断增强,是一件好事。养生保健并不神秘,不需要过高的成本。”他说,“养生更多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熬夜、饮食清淡、戒烟限酒。”
“中医药是一门古老而系统的科学,现代中医人才要经历专业院校的学习。”张伯礼表示,当下,民间中医的发展日趋规范,但仍要警惕“伪中医”的存在,“有些人一知半解,‘一服药包好’并不现实。”
中医知识“零基础”的普通人,如何辨别真伪?张伯礼建议,患者选择看中医,应首选正规中医诊疗机构,获取中医药及养生知识,要通过权威媒体平台,对民间偏方和社会传闻要慎重对待。
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热点话题。“无数实践证明,二者并不对立,中医和西医是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人体健康。中医是宏观整体把握,是一种系统科学。我常说,中国人有中医,也有西医,是我们的福气。”张伯礼认为,中西医应优势互补,互促发展。
中医药虽然古老,但理念与时俱进。张伯礼举例,中医讲养生保健治未病,恰是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思想,“中医的核心理念相对恒定,但理法、方药都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情况。”
为什么中医药能历久弥新?“因为它的内部不断更新,促进自身理念、方法的新陈代谢。”谈及未来,张伯礼充满信心,“中医药将不断向前发展,持续守护人类的健康。”
在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杨华勇院士当起了“向导”
本报记者 窦瀚洋
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展厅,挖掘机、起重机等各式工程机械模型映入眼帘。种类之丰、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正值全国科普月,一场有关机械智造的科学漫步,就从硬核装备启程。
“这些装备都是我们与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联合研发的,通过对元器件的升级,提升工程机械的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介绍。作为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他也是这场科学漫步的“向导”。
漫步向前,一个巨大的圆筒形装置模型赫然出现:前方的“大脸盘”长满“铁齿钢牙”,后方管道像是工厂车间。
“这就是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不仅是挖掘地下空间、畅通路途的好帮手,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杨华勇说。除此之外,展厅内,马蹄形盾构机、双模盾构机、顶管机等模型应有尽有。
装置上方的大屏上,展示着盾构机在地下向前掘进的演示视频——建设穿江越洋、钻山入岭的隧道,城市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铁和管廊,都离不开盾构机。
“它专‘啃’硬岩、‘吞’沙土掘进,同时排渣和衬砌,如此一来,隧洞挖通,隧道也随之建好。可以说,盾构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可移动工厂。”杨华勇介绍。
如今的大国重器,也曾在国产化道路上经历过坎坷曲折。
20多年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市场对盾构机的需求大部分靠进口满足。
2002年,盾构关键技术研发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杨华勇正式开始技术攻关。“痛点不在于制造和施工技术,而在于总体设计,研发者没有图纸无从下手。”杨华勇将盾构机的研制分为三步:首先是图纸作业;其次是分系统研制,进行液压控制系统、刀盘等分系统研发工作;最后是自主设计与制造盾构机整机。
“从0到1”的过程,比预想的更快。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合式盾构样机问世。2008年,天津地铁3号线施工中,这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样机与国外最新盾构机“同场竞技”,表现出色。“在地表沉降方面,国产盾构样机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而国际标准是30毫米。”杨华勇说,发展至今,国产盾构机已占全球市场近七成。
“研发过程中,液压油缸曾是‘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杨华勇解释,液压油缸一头顶着盾体前部推进,另一头顶着钢筋混凝土管片来拼装隧道壁,用以保证大型盾构装置安全、可靠地掘进。但是,液压油缸也一度依赖进口。为此,杨华勇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兵、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了活塞杆表面涂层等难题。最终,2012年生产出第一批自主设计制造的盾构液压油缸。
基础元件的突破,支撑了我国大型盾构机的突破,也为上下游配套企业带来了机遇,让盾构机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制造业的竞争,也是产业链的竞争。”穿过一条盾构造型的长廊,杨华勇介绍了两侧陈列的研究院与各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从盾构领域到航空航天领域,跨度之大、合作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往前走,又是另一片天地。
3D牙根种植体的个性化打印技术,可植入人体的3D打印膜技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传感技术……机械工程与生物科学跨界创新的成果,琳琅满目。
“机械工程不仅要服务制造生产,更要服务百姓的日常生活,要积极扩展应用场景。”杨华勇说,借助跨学科优势,研究院也在盾构领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话音未落,他把记者带到一旁的“蛇形机器人”面前。
“这台设备借鉴了蛇的骨架结构、章鱼的肌腱驱动,可实现‘机器换人’,代替人工在高压高湿环境下解决‘检测难、换刀险’的行业难题。”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特种机器人部博士王程介绍,目前设备已运用在广东深圳实际隧道掘进工程中。
在杨华勇看来,“少人化”“无人化”是盾构领域的未来趋势。“我们将联合产学研团队持续攻关,为盾构行业的智能化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