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随着新型工业产值持续增长,特区政府会加快培养香港本地及引进境外新兴产业,继续优化人才政策,推动产学间人才流动,加强香港人才办的招揽和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集群效应明显,《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一举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强劲活力。近期,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香港人才办)邀请了18位来自德国的科创人才到访香港和深圳,探索大湾区的科创生态与市场机遇。
今年6月,香港人才办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科创提案大赛中选出10余名优秀人才,半数为“00后”。他们随同大赛的评判和当地青年组织代表,获邀在今年9月中旬到访大湾区,先后参观香港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深圳前海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等地,与腾讯、大湾区初创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的代表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大湾区内的高端制造产业链、政策支援和数字化销售等议题。
代表团成员之一、年仅24岁的苏菲(Sophie Defauw)原是帆船运动员,因伤退役后转战科技领域。她创办的AthleteIQ运用人工智能开发出非侵入性的可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肌肉疲劳,提前预警运动伤害。苏菲表示,公司在意大利设置厂房,生产和运输的成本限制了亚洲市场的拓展,这次考察让她感受到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相比欧洲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会积极考虑在区内设厂,以香港作为亚洲市场的联络点。
另一成员卢卡斯(Lucas Mair)是ProviGen.ai的联合创始人,专注于AI系统和机器人解决方案,助力生物科技实验室提高实验效率和减少人为误差。“大湾区的生产流水线所提供的价格,比国外其他地区便宜三分之二,质量反而更高,让我们非常赞叹。”卢卡斯说,经过这次考察,他已决定在香港科学园设立公司的亚洲分部,希望结合中国内地的庞大合作伙伴与高精度供应链优势,以及中国香港的生物科技研究资源和成熟金融市场。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各有所长,中国香港作为区内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多元优势吸引国际人才,可与区内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并配合国家其他区域的协同合作,招揽全球高端人才,助力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
2024年5月,香港人才办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人才服务单位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区内人才服务合作。2025年4月,人才办邀请近40家大湾区知名企业,在马来西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汇聚发展推介会”,通过介绍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及就业机会,招揽东南亚的优秀人才前往湾区发展。
据介绍,香港人才办明年将会针对海外人才,联同内地主要城市进行至少一次宣传活动,推广区域发展机遇,并且继续与特区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在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的合作,实现区内人才合作共赢,形成辐射全国的人才网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记者 孙唯
图、视频|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提供